聂荣臻:主持制定“科学宪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聂荣臻元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他不同意当时要求科研人员每周一半时间用于政治学习和与科研无关的体力劳动的相关做法和规定,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通知,规定科研人员每周能够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
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聂荣臻主持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十四条》)。在《科学十四条》中,聂荣臻特别强调坚持学术民主的原则,并针对问题,纠正偏向。这在自然科学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邓小平称之为“科学宪法”。
成舍我:做一辈子记者
1934年,成舍我麾下报纸因刊登南京当局丑闻而被停刊。
当时,汪精卫派人来调停:“一个新闻记者,要和一个行政院院长硬碰,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孰料,得到的却是成舍我这样的回答:“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院长。”
赵元任:逃官
赵元任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多门外语,因此得了个“赵八哥”的绰号。因为学识广博,曾有好几个大学都想请赵元任担任校长,但他都婉言拒绝,甚至到了“逃官”的地步。
1927年,赵元任刚从欧洲讲学归来,正赶上东南大学闹学潮,闹事的双方僵持不下,都想让自己一方的人担任校长,而赵元任与双方关系都不错,故双方都能接受他出任校长。赵元任闻讯后,连夜和助手坐火车外逃,由于走时太仓促,只买到了硬板椅的四等车票。上车后,赵元任太过疲惫,便和助手躺在长板座上睡着了,等醒来时,只见满车漆黑,往外一看,才知道前面的几节车厢已经开走,他们坐的这节四等车厢被扔下了。助手问他怎么办,他说:“反正现在也找不到旅馆,就在车上睡到天亮吧。”
助手劝道:“您还是答应他们算了,他们是让您做官,又不是让您去坐监狱,怕个啥嘛。”赵元任打趣道:“现在逃跑确实是累了点儿,总比当那个校长要轻松多了。咱们还是抓紧睡一觉,天亮后才有精神继续逃跑呢。”
宋高宗:使用公筷夹菜
在清朝宫廷里,每个人吃饭都有分例,也就是规定的供应指标。皇帝的分例当然最多,清朝中后期,一个皇帝每天的分例包括1只羊、5只鸡、3只鸭、27斤猪肉、100斤牛奶、60斤萝卜、19斤白菜、30个馒头、75包茶叶。这么多东西,皇帝能吃完吗?肯定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赏给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以及他喜欢的妃子或大臣。
相对来说,宋朝的皇帝表现就挺好。例如宋仁宗,敢于打破分例,每天只让御厨供应1斤羊肉和2斤面食,节省了大量食材。再比如宋高宗,他的分例虽多,日常饮食却很节俭,还懂得使用公筷夹菜,避免自己的唾液沾染给别人。
明朝人田汝成辑录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宋高宗的用膳习惯:“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前,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意思是说,宋高宗每顿饭都要摆上两双筷子和两只勺子,其中一双筷子是公筷,一只勺子是公勺。凡是他认为自己爱吃而且吃得完的饭菜,都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个大盘子里,然后他再把盘里的饭菜吃个干净,剩下的那些饭菜则分赏给宫女。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朕不想让别人吃我的剩饭嘛!
点卯:古代官员上班也要签到
古代官员上班也和现在一样,要点名签到,因为上班时间规定在卯时,所以在清点人数时,又叫“点卯”。现在形容某个人签个到就早退为“点个卯就走了”,正是源于此。
由于受农业社会作息时间的影响,古代的上班时间比现在要早得多。“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从这首先秦之诗里,我们可以知道,鸡鸣即起的上班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鸡鸣时,天还未大亮,大臣从家中到皇宫,还要花去一段时间,为了不耽误上班,这些大臣起得比鸡还要早。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上朝时黑灯瞎火,因为没有路灯照明,甚至有上朝官员因为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班的时间逐渐定为卯时,点名的花名册也就成为“卯册”了。据史书记载,古代的上班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在《唐律疏议·职制五》中,就专门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也常常提醒自己的官员,一定要按时上班。
溯源:“碎银子”的由来
在很多影视剧里,用“碎银子”是个常见景象。为什么要用“碎银子”呢?主要还是交易方便。
在中国古代的各类货币里,白银本就是非常“年轻”的一种。明朝以前,中国境内的白银十分稀少,宋朝每年的白银收入最高不过八十万两,实在流通不起来。明朝中期起,随着对外贸易的火热发展,巨量的白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涌入中国,中国境内的“白银流通”才火爆起来。单是在明朝的最后一百年里,仅日本一地就有7500吨白银流入中国。同一时期的美洲银矿产出的白银,更至少有一半进入中国。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康雍年间,造访中国东南沿海的外国船舶,几乎都是满载白银靠岸,上岸就拼命扫货。这“足量”白银,也从明朝隆庆年间起以官方规定“银钱兼使”的方式,“晋级”为法定货币。
白银虽然合法了,用起来却很麻烦。中国古代的官方白银货币,往往都是“银锭”,即民间俗称的“银元宝”,式样往往只有“十两”“二十两”“五十两”等几种。摆着倒是好看,“花起来”却是麻烦,需要“剪”成碎银子。所以明清年间,人们日常出门除了带银子,还要带剪子与戥子,剪子用来“剪”银子,戥子则用来称重,日常交易时的一块块“碎银子”,就是这么来的。
蒙哥马利:笔迹难辨认
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的笔迹很难辨认。
一次参观非洲战争博物馆时,蒙哥马利突然问:“这封信从哪里弄来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您亲自制定的著名的托布鲁克进攻计划。”
“糊涂!”蒙哥马利发火了,“这是我写给妻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