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开播有感
~~~
~~~
沽上丛话
津门名家谈艺录(十四)~~~
拾柴篇~~~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柴篇
文物保护宣传教育
当细致入微
周慧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游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可以说,各地的博物馆、人文历史景点,是文化的“存储卡”,更是历史的“解码器”、精神的“助推器”。多与之牵手,无论对于亲历者个人的精神成长,还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都善莫大焉。

  若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现实中很多人虽说对文物不乏兴趣与热情,却少有相应的文物保护意识,有不少人可能都不清楚哪些行为会破坏文物。比如,在缺乏玻璃柜保护的情况下,一些有几百年历史的石碑,被游客随意触摸,甚至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文物,都被游客摸得“包浆”了。还有一些人为了搞噱头,专门去寻找、拍摄冷门古迹,同时也带去了生活垃圾。凡此种种,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容忽视的损害。

  最近,据媒体报道,有人在一处古建筑殿内直播拍摄壁画,有违“殿内禁止游客拍照”的规定。尽管活动组织方给出解释,“直播过程中,全程自然光,没有使用任何辅助光源”,但仍引起不少网友的质疑。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千百年的文明。文物保护,关系重大,人人有责。它既离不开文物保护专业部门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包括参观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既离不开关键时间节点、重点场所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也需要细致入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文物保护来说,越是在不被人注意的细节问题上,越马虎不得。拿在古建筑内直播拍摄壁画来说,就算出于“必须拍摄的需要”,也应该借机向公众传递保护文物的观念,特别是在面对未成年人时,更应该说清楚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不能拍摄文物的,这将有助于提升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丰富其文物保护知识。

  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科技手段大有用武之地。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及装备,共同构成了推动文化创新的矩阵,这一方面可以助力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使之愈益便捷地走出“深闺”,走进公众;另一方面,也为借其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创造了条件。如果各地博物馆、人文历史景点的经营管理者能够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与文物保护常识有机融合起来,常态化推送给公众,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

  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因势利导用好“流量”不失为一条捷径。不难发现,网上各种有关历史文物知识的短视频不少,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专业人士、文化学者主动做文博博主、开视频直播,向公众介绍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传播文物保护理念。这些做法寓教于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国民的文保意识。借力新媒介渠道,让此类“流量”更多地转化为文保“留量”,见之于具体行动,文物保护也就更易于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当我们一方面利用好了蔚为大观的文物资源,一方面又使文物在我们手里得以悉心呵护,那么,文物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而成就我们自身,助推民族复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