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传统产业的“现代范儿”系列评论之一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塑造出“有趣的灵魂”②
深一度~~~
漫话~~~
新视野~~~
新视野~~~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视野
挖“闲”也是挖“潜”
李娜

  不久前,静海区中旺镇罗庄子村的田间安装起光伏电池板。这些光伏电池板并没有占用农田,而是安在了田间的沟渠上。

  沟渠农忙时用于灌溉,其他时间就闲置下来,如何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找到镇内一家专业从事清洁能源建设的企业。实地考察后,企业利用沟渠上面的空间建起沟渠发电项目。

  提起盘活闲置资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废弃的老厂房、闲置楼宇等。事实上,除了沉睡的资源,还有一些像罗庄子村的农田沟渠一样,处于“半睡半醒”状态,今天忙、明天闲。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属于盘活,挖“闲”也是挖“潜”。

  资源“闲”在哪,需要多视角去看。很多单位的停车场上班时停满、下班后空闲,针对这种情况,错时共享车位“应时而生”,使车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解决了周边小区停车难的问题。还有一些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菌类、药材,养鸡、养蜂等,实现一地生“多金”。多维度看待资源,找到资源利用的“搁浅处”,依据资源特性,发掘资源利用的多元价值,自然会“物尽其用”。

  挖“闲”不都是大工程,见缝插针就是一种思路。这段时间,不少地方又“上新”了口袋公园,闲置边角地被精心装扮后,变身健身、休闲场所,重新服务百姓生活。某地老旧公交车“退役”后,被翻新改造成移动“商超”,集果蔬、冷饮、早餐等于一体,成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组成部分。如何结合群众实际需要,挖掘边角地、闲置房屋等零散资源的潜能,是一道有着多元解法的开放题,答好这道题离不开“绣花”的精准、耐心和细心。

  关于资源的定义是广泛的,在盘活存量资源的过程中,挖“闲”的空间很大。大文章“大”做,小文章“细”做,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权属的资源,探索差异化的盘活路径,盘出的不仅是资源潜能、发展空间,也是百姓的美好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