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津港保税区迎来了一批漂亮的蓝色叉车。和传统叉车不同的是,它们不烧燃油,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属于妥妥的“新能源车”。而这些电池每次需要加注的氢能,则是保税区内石化企业从生产废气中提炼制造出来的。
排放大量工业废气,是传统石化产业的短板,而从中提炼氢,既实现了减排,又打开了连通新能源产业的一扇门,把短板变成了发展的跳板。打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空间,需要这样的辩证思维。其中的关键,是通过视角、思路的改变,通过技术、模式的创新,抓住劣势背后的机遇。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科技创新的过程,更是思维方式更新的过程,解放思想与大胆实践相得益彰,才能打开更多新路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新技术,但又并非简单地引入技术,而是要借此对传统产业进行结构性重塑。在你的头脑中,采矿业是不是这样的:矿工满身黢黑,在充满煤尘的黑暗巷道中钻孔、爆破、挖煤。但走进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智能化煤矿项目会发现,技术人员坐在整洁敞亮的地面调度指挥中心里操作智能化系统,便可远程实现井下工作面掘进、支护、运输,颠覆了煤矿生产的传统模式。数字技术的嵌入,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既推动了一些传统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还衍生出智能网联车等新兴产业。由此可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透过技术之新看到经营业态、服务模式之变,视野打开得越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就越丰富,越能创造各种形式的新供给,更加具有“现代范儿”。
短板,不全然是短处,也包括空白点。传统产业要焕发更多新活力,还需要在“补白”上多下功夫。今天,大量的工业设备“上云”后,让生产实现了柔性化,增加了生产过程的灵活性,这是在数字空间中找到了制造业的“新活法”。同样,一些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在诸多细分领域构筑新优势,有的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打造出绿色信贷、现代物流等各种“制造+服务”,迈向价值链的高端,这些都是“补白”的体现。或充分释放数字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或在高新技术领域深耕,或致力于探索新业态与新模式,传统产业正在开辟更多新赛道。
实践充分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守旧的代名词,同样可以新意盎然。而新意,有时候就藏在那些短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