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韩雯)刚刚过去的周末,清明节首场“都市文明集体共祭”和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相继举行,与此同时,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在天津渤海湾隆重举行。
在市第一殡仪馆海河厅,参加“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的市民点亮桌上的心形灯牌,伴着缓缓的音乐和追思词,面对故去亲人的照片静默肃立。
“现在参加集体共祭的市民越来越多。我们不断创新形式,以满满的仪式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移风易俗践行者的行列中来,让清明节更清明。”市第一殡仪馆业务一科副科长孙建方说。今年在集体共祭活动中加入“风车寄情”环节,家属拿起身边的风车轻轻转动,悬挂的风铃随之响起,可以将思念的话语捎给故去的亲人。“到4月16日,我们馆每天都有集体共祭循环场。没报上名参与集体共祭的市民可随时选择这一文明祭扫方式。”孙建方说。
在天津憩园,今年首场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永生缘”举行,礼仪人员用庄重的仪式,将131位逝者骨灰逐一安葬在草坪中并附上鲜花。
不立碑、不留名,将逝者骨灰装入特制的骨灰坛内,葬入草坪,经过数月自然降解,逝者的骨灰与土地融为一体,与芳草为伴,回归自然,骨灰草坪葬因更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从目前报名情况看,2023年以草坪葬方式安葬的骨灰将超千具。”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业务一科副科长张铮说,当前,骨灰草坪葬需求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为了满足需求,除天津憩园、天津寝园外,滨海新区汉沽逸安园、宁河区永定塔陵、西青区西城寝园、东丽区东华林公墓都增设了节地生态安葬服务,群众可就近选择。
4月2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情融渤海,爱寄沧溟”──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伴随着低沉的汽笛鸣响,载有34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撒海专用船驶离国际邮轮母港码头,缓缓驶向蔚蓝大海。
“京津冀三地分别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已有近30年历史,参与家属14万余人次。2019年,三地民政部门在天津渤海湾联合举办了首次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此次启动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对进一步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民政局局长朱峰说,天津民政部门将持续加大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骨灰海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鼓励引导更多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不断丰富清明节日内涵,倡树移风易俗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