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踏入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甫一进入便被深深震撼,仿佛置身于一场时空交错的视听盛宴:青砖黛瓦与光影科技相互交织,耳畔回荡着传统戏曲的婉转与现代音乐的共振,每一寸时光都弥漫着浓郁的红楼气息。这一切的精彩呈现,离不开主创团队迸发的卓越创意,不仅在舞台设计上独具匠心,更赋予文艺主题和表现形式新的“灵魂”,让经典在当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幕戏剧,都以全新的方式鲜活呈现着《红楼梦》中的情感与哲思,深情诉说着这部文学巨著如何成为现代人精神的“镜像”,让人们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自由穿梭。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设计,颠覆了传统景区的单一叙事模式,108个情境空间宛如散落的诗行,串联起大观园的繁华、太虚幻境的缥缈,以及市井巷陌的烟火气。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四个剧场。
“有还无剧场”,所设巨大的镜面装置,将观众与演员的界限模糊化,虚实之间,曹雪芹笔下“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思被具象化。这个剧场,不在人间,亦不在天上,只存在于观众的想象中,让人在虚幻与现实的交织间探寻红楼真谛。这种空间设计,不仅是美学的创新,更是对《红楼梦》内核的隐喻: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而是以当代语言重塑历史经典。
“真亦假剧场”,为观众开启了一段独具匠心的奇妙之旅。其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从后台进入,目睹演员们化妆、备场,甚至有机会登上舞台,从观看者变为演绎者。这种身份的转换,不禁让人思考:谁在看谁?我又是谁?该剧场不仅是对《红楼梦》的全新解读,更是对观众自我认知的一次挑战。此时贾母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咱们书上见!”仿佛在提醒我们,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或许并非那般泾渭分明,让人分不清戏里戏外,一心沉浸在这亦真亦假的奇妙情境之中。
“读者剧场”,这里宛如一座承载着无数读者记忆与思考的时空之桥。自《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人醉心于这部巨著,在书外,又共同书写了一部浩瀚的“读者之书”。该剧场共设七个空间,分三组行进,每一位观众都被尊称为“读者”,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我不禁思索,在人生的哪个瞬间,是怎样的地点与境遇,才能邂逅《红楼梦》?又从文学、美学等哪些角度,对这部经典进行了深度思考?行走在剧场的每一步,都似在翻阅着这本厚重的“读者之书”,时空在这里交错,过去与现在于此刻交汇。
“第三十五中学”剧场,将观众带回到1987年,那个电视剧《红楼梦》首次播出的年代。黑板上、课桌里,到处都是《红楼梦》的影子,青春的回忆扑面而来。化学张老师的劝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看什么《红楼梦》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红楼梦》竟成为高考的考题。这个剧场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缅怀我们逝去的青春,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不懈探寻。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共有21场沉浸式演出,每一场都精心雕琢,堪称艺术精品。比如“石呆子”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红楼梦》中的世态炎凉;“二商店”以市井生活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书不尽”则探讨了文字与命运的关系。每一场演出都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编织出一个绚丽多彩的红楼世界,让人忘记时空,回味无穷。
站在景区里,身着戏服的演员们往来穿梭,举手投足间尽显红楼韵味。恍惚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大观园,与宝玉、黛玉一同感受贾府的兴衰荣辱,与“金陵十二钗”共品人生的悲欢离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成功,无疑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范例。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深厚的情感。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习惯以个体视角观察世界,但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我看到了更加恢宏的文化图景。
离开廊坊时,暮色中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依旧灯火通明,散发着迷人而独特的光芒。往来穿梭的游客脸上洋溢着或沉醉或思索的神情,他们在这一方天地里,何尝不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当我们时常为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焦灼不安时,“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必在坚守与颠覆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以发散性的思维、炙热深厚的激情、创造性的转化,在时空的裂缝中找到那条连接古今的文化脉络,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