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是什么样子的?是白金汉宫的堂皇,大英博物馆的神圣,也许还是狄更斯笔下伦敦东区的污浊和黑暗,抑或是所有老牌大都市的肮脏和凌乱,以及伦敦特有的工业革命的遗存——烟尘熏黑的建筑物?当然还有多雨的阴滞和沉闷。所有这些都是我在抵达伦敦前心中所做的选择项,唯独缺了阳光明媚的伦敦,轻松自在、活色生香的伦敦。然而,在泰晤士河南岸,我心中无数次搬演的黑白默片,终于添上了声色。
朋友说我的运气极好,4月里的伦敦,连续三天阳光明媚的概率如在撒哈拉连降暴雨一样小。
从朋友家出发时已是中午11点,到达查灵克罗斯站已将近12点。阳光照在钢筋纵横的桥上,坚硬冰冷的线条一下子柔软温暖了许多,而桥下的泰晤士河水却越发显得昏黄。专程中午赶到“南岸”就是为了这里的一个免费音乐会。那天的主题是爵士乐。不知名的组合用稍显颓废的男声、钢琴、萨克斯、小号和鼓为在这里午餐的客人表演了一个半小时。一角香草巧克力蛋糕和一杯咖啡还不足以为我的这顿午餐添色,于是又追加了半品托苏格兰黑啤。这才有情有调。
演出的地方其实是“南岸中心”中的一个大厅——皇家庆典大厅,这里经常有音乐会,定期制定主题。比如5月的主题是“非洲音乐”,届时会有非洲的本土艺术家表演。早就听说泰晤士河南岸就像巴黎莱茵河的“左岸”,是艺术的聚集地。此言不虚。因为泰晤士河像一条弯了几个直角的线随便地跨在伦敦南部。而真正能称得上是“南岸”沿线的也就是威敏寺桥到索瓦克桥的一小块地区。因为这里聚集着展出达利作品的朱比利公园、常有音乐会的皇家庆典大厅、国家剧院、著名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国家影院、莎士比亚的全球剧院,以及无数的小画廊和名目繁多的博物馆。说这里是艺术之地并不为过。
当然,伦敦从来不缺乏艺术,相反,在我心目中伦敦俨然是“太艺术”了,以至于她高傲、严肃。那些正襟危坐的艺术——堂皇的宴会大厅,圣殿般的大英博物馆,先生女士隆重出席的各种音乐会,电影首映式……种种的传媒、旅游手册中介绍了无数“不能错过”的经典去处,都不同于我在“南岸”所看到的活生生的伦敦,她随意、轻快、生动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