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鉴
窥见真实的清朝(图)
王小柔
《风景旧曾谙:〈乾隆南巡图〉里的江南风物》,樊祎雯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大观2024年1月出版。
本书插图

  清朝皇帝乾隆,可以说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皇帝之一,大家通过电视剧、小说对他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乾隆和真实的乾隆反差很大。比如在野史传说中,乾隆沉溺酒色,日日笙歌宴饮。事实上,他并不喜欢喝酒,平时生活十分节制。再比如,许多电视剧里,乾隆都是一个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没事就喜欢到胡同里逛逛,体验体验老百姓的生活。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清代皇帝特别重视祖制,他们出门有一套严密的保安制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真实历史中的乾隆曾六下江南,并命画师绘制长卷,来彰显盛世之文治武功。“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从这句诗中不难看出乾隆对巡幸江南充满眷恋之情。《乾隆南巡图》是一套纪录片式的画卷,记载了康乾盛世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乾隆南巡,可谓古人“鸿篇巨制的美术创作工程”,描绘了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乾隆为何偏爱“大头像”“魁梧像”?两位皇后的命运与其南巡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剧《还珠格格》《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是不是在戏说?画卷中描绘的乾隆盛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很多问题的真实答案,或许能从《风景旧曾谙:〈乾隆南巡图〉里的江南风物》这本书中一窥究竟。

  《乾隆南巡图》创制阵容强大:由姑苏画师徐扬绘制,由乾隆朝状元词臣梁国治书写御制诗,体现的则是画作“赞助人”——乾隆的意志,将其南巡途中所作的十二首御制诗的诗意绘成十二卷,内容分别是:启跸京师、过德州、渡黄河、阅视黄淮河工、金山放舟至焦山、驻跸姑苏、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驻跸杭州、绍兴祭大禹庙、江宁阅兵、顺河集离舟登陆、回銮紫禁城。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总是会通过文字或者图像来让自己的功绩留名青史,以树立英明帝王的形象。自康熙开始,清王朝便有组织地召集宫廷画家,将王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如祭祀、征讨、平叛、赐宴、狩猎、行乐、婚庆等加以记录,留下了一批政治题材的绘画,如《康熙南巡图》《康熙万寿盛典图》《耕织图》等,以宣扬王朝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到了乾隆朝,强盛国力的保证、皇帝本人的高度重视和个人喜好、在西洋画补益下中国画技法的日渐成熟等多种因素,使得这种政治性绘画成为清代宫廷绘画中最有特色、意义最丰富的种类,大作、名作也屡屡出现。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乾隆南巡图》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巡幸是帝王的重要政务活动。至清代康熙年间,四海晏平、国力昌盛,皇帝玄烨先后六次南巡,堪称盛事。弘历登基后,整顿吏治,经济繁荣,便效法祖父,遂有六次南巡之举。不仅南巡如是,连安排画家以此为题材绘制一套巨幅长卷,也亦步亦趋。在共计十二卷的《乾隆南巡图》中,帝王自然是主要表现的对象,每幅长卷分别围绕着弘历的活动,缓缓展开对城市、乡镇以及沿途风光和景色的描绘。画家将这些内容细腻地呈现出来,仿佛两百多年前的摄影师,用长卷的形式逐一记录世态万千、辉煌盛世。这些气势非凡的长卷原本只供帝王欣赏,留作纪功之用,后来被博物馆收藏,成为供公众浏览的重要历史画卷。

  《乾隆南巡图》堪称清代宫廷历史画作中的鸿篇巨制,也反映了乾隆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状况,可谓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有绢本、纸本各一套(每套十二卷),共二十四卷。绢本散佚于国内外各博物馆,目前已知八卷分别被法国尼斯市魁黑博物馆(第三卷)、巴黎吉美博物馆(第十卷)、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第四卷、第六卷)、故宫博物院(第九卷、第十二卷)及加拿大私人(第二卷)、日本私人(第五卷)收藏。纸本十二卷曾贮宁寿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现在被完整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总长154.17米,钤有乾隆帝之“八玺”,即“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另有三枚印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以及“太上皇帝之宝”,表明了乾隆帝在第五次南巡前后(1780)及成为太上皇之时(1798)还曾经欣赏过这些画卷。

  那么,让皇帝心心念念的这一“历史图像”究竟描绘了什么?是否可以和“历史真实”画等号?画面又体现了哪些治国韬略?从皇帝出游中是否可以窥见其家国情怀?盛世巡游是一场烧钱的游戏吗?古人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通过《乾隆南巡图》描述的有意思的细节和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可以得见十八世纪中叶北京至绍兴沿途的风情世态、锦绣河山。当然,画卷也是研究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经济、文化、地志、民俗及清廷的典章制度方面不可或缺的图像资料,起到以图证史的作用。从中,我们能一窥相对真实的清代风土人情,以古为鉴,回归我们的文化传统。

  在迥异于美术史家的视野中,本书作者透过不同的画卷,为我们解答了清帝为何要祭扫明陵、清朝阅兵的亮点在哪里、乾隆奉母南巡另有什么隐情等非美术方面的问题。而南巡的钱从哪里来以及南巡支出对于国力的影响有多大,不仅是经济史学者探研的范畴,更是普罗大众极为好奇的乾隆“隐私”,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在文献的钩深索隐与画卷的解构中找到了答案。当然,画图中的文化盛景以及舌尖上的盛清风尚,也都在书中得到呈现。

  在 · 线 · 阅 · 读

  乾隆“大头照”的由来

  长久以来,关于皇帝的形象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史书的记载抽象而笼统。比如,《清史稿》关于乾隆相貌的记载用了“隆准颀身”一词,很抽象,也很简练。事实上,这是一个描写皇帝的经典用词,在《东华录》中,描写雍正帝时用了同样的词汇。相较之下,《东华续录》中描写相对详尽:“生而神灵,天挺奇表。殊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嶷然拔萃。”然而,仔细审视,塑造最高统治者的皆为形容词,形容声音、相貌奇伟,但并没有具体形貌的描绘,因此,通过古代文献了解乾隆相貌并不具体而可靠。

  存留的肖像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图像形象。事实上,绘制皇帝的肖像是宫廷画家的专属,即使民间进献皇帝的画卷也不可以随便出现皇帝的形象。

  天津博物馆所藏的《万笏朝天图》卷亦是描写乾隆南巡的画卷,为清宫旧藏。此卷描绘了乾隆帝南巡途经姑苏(即江苏苏州)时官民迎接御驾的盛大场景。此卷为瓷青绢地金碧山水人物画长卷,卷高56.3厘米,卷长则有17米多,卷首钤有“宣统御览之宝”印玺,规模亦较大,且比南巡图更加富丽堂皇。《万笏朝天图》卷生动细致地再现了乾隆南巡至苏州时各方接驾的场景,可让二百多年后的我们对这一盛事有更为直观的印象。

  此幅作品是范仲淹后人范瑶请画工所绘,为感谢皇帝南巡至范公祠堂并题写“高义园”之皇恩所进呈。有意思的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图中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九龙曲柄黄华盖代替。有学者研究后认为,这种绘画方式可能与本图作为南巡补记或前期路线准备的汇报进呈本有关,即民众演练接驾的实况。笔者却认为,这是避讳所致,即皇帝御容在民间是不可被随意描绘的,因此用杏黄伞盖代替。

  《乾隆南巡图》画作中皇帝头部所占比例更大,面庞更加饱满,是画师有意迎合皇帝审美所致,连传教士画师都知道“最讨乾隆皇帝喜欢的是他的头比一般人大,身躯比一般人魁梧”。《乾隆南巡图》采用中国画写实画法,不注重光影、立体感等因素,以兼工带写的方式绘制,较为细致,同时在塑造形象时,也运用了夸张手法和写意精神。同时,单就皇帝个人形象看的话,画家运用中西合璧画法,描绘人物透视准确,是中国写实绘画融汇西画科学精神的体现与改造,这是乾隆时期宫廷绘画的典型特征,也引领了当时的画坛风尚。

  画家刻意将人物形象高大化,头部画大,这是自《步辇图》以来就有的传统。虽然《乾隆南巡图》画像与西方画作画法差距较大,但事实上也借鉴了某些西画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皇帝审美的体现,他们与历史事件组合在一起,成为乾隆皇帝形象工程中的重要一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