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滋养着这片辽阔的土地。多年传承的文化积淀从未因行政区域的划分而割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鸿篇巨制中,三地携手,十载奋进,共同奏响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交响曲。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在春天里继续谱写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发展合力
10年来,三地共绘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蓝图,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发展合力。
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了文化、演艺、群众艺术、长城保护、人才交流等专项协议;共同制定《京津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指导标准》《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等行业规范标准;建立图书馆、艺术职业教育、文化产业、演艺等行业发展联盟……
京津冀文旅部门深度挖掘、突出特色,不断推动三地文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文旅营销、信用+旅游协同共建等一揽子合作协议,联合发布京津冀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京津冀冰雪旅游季,推出“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新春系列活动……
“美丽京津冀”正在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区域文旅资源并深度融合,打造1亿人“说走就走”的旅游圈,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
共享文化资源 同赏艺术盛会
10年来,三地在体制机制的保障下,共享文化资源,共推文化项目,共办文化活动,共创文化精品,共塑文化品牌,共育文化市场,为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与京津冀三地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精品齐聚京津冀,三地观众在家门口“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在三地精彩呈现,书写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璀璨篇章。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依、文脉相通,很多非遗项目都是“一地之源,血脉相连”。自2015年以来,三地联合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整合三地优秀非遗资源,搭建非遗保护、传承、交流、合作的平台,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走出去请进来 共创文化精品
京津冀三地文化,宛如一棵参天大树,根脉紧密相连,枝叶繁茂葱郁。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感,为三地艺术交流、创排文艺力作、培育文艺人才、繁荣演艺市场赋予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23年5月,首届天津音乐节盛大启幕。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河北民族乐团联合演出了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大气磅礴、质朴深情的旋律展现了运河文化的丰厚与璀璨,也奏响了三地联合推动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李建军说:“三地民乐团签署了京津冀民乐联盟合作协议,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民族音乐领域的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
2023年12月31日,天津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激情奏响“京津冀新年音乐会”。从“走出去”到“请进来”,再到“大合作”,10年来,天交在北京、河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天交携手中国音乐学院,开辟了京津冀音乐教育界团校合作的先河。2019年,在北京市“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天交将该校的青年指挥人才“请”上舞台,指挥职业乐团,让青年指挥在经典曲目和观众的考验下得到锻炼。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与京冀戏剧人不断开拓艺术合作空间:“京味儿”导演执导“津味儿”话剧《爱的锅巴菜》,话剧《运河1935》集结了三地优质的演艺资源……院长李阳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三地院团的交流融合。今年我们还将与北京人艺合作推出讲述天津故事的《大饭店》。”
更多文艺成果 惠及三地人民
三地强强联合,深度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更多的文艺成果惠及三地人民。
据统计,自2015年起,在天津演艺网上线的涉及京津冀交流的演出,从每年数十场增至每年数百场,至2023年累计达到1000场,包含戏曲、曲艺、话剧、儿童剧、音乐、杂技等众多艺术种类。
越来越多的三地好戏送到了家门口,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崭露头角;演艺市场火了,院团“活”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美”了。
2015年,在全国首创“变补贴院团为补贴百姓”的天津文化惠民卡,让更多百姓走进剧场享受文艺大餐。如今,这张小小的卡片把文化惠民的种子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负责人介绍,河北演艺集团、石家庄演艺集团先后来津学习天津文惠卡和天津演艺网系统的运营机制,并已经在当地成功移植落地。
当剧场里响起更多的掌声和喝彩,当“一小时交通圈”有了更多的地标“打卡”地,当三地的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实、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