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鼓曲悠扬 津韵津腔~~~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鼓曲悠扬 津韵津腔
细数主要鼓曲种类
单炜炜

  曲艺之乡、曲艺窝子、曲艺大码头……这些赞誉归于天津名副其实。从曲艺各个曲种来说,天津虽然不全部是它们的发源地,但却是无可争议的发祥地。不少艺术形式,在天津定型、定名,形成了该曲种的天津风格。

  仅以鼓曲种类为例,在天津流行或一度流行过的鼓曲有50余种。其中,形成于天津的就有京东大鼓、单琴大鼓、天津时调、卫子弟书、西城板、京韵大鼓;来自外地在天津得到发展的有梅花大鼓、铁片大鼓、河南坠子、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山东柳琴,以及梨花大鼓、联珠快书、莲花落等。选取其中一些主要鼓曲种类,观看其脉络渊源,可见天津水土对其的滋养。

  京韵大鼓

  曾经就叫“天津大鼓”

  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来自直隶省(今河北省)中部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艺人,在天津的庙会、集市以及佣工商旅集中的河沿、码头、城墙外围等处撂地演出。正式形成后,唱腔主要为“板腔体”,铿锵有力兼具婉转优美。

  在天津演唱既久,渐有天津人学演。经过宋五、胡十、霍明亮以及刘宝全的早期改革,这个时期的演出呈现京字津韵,先后有了“卫调大鼓”“津调大鼓” “天津大鼓”“文武大鼓”“文明大鼓”“京调大鼓”等,亦曾简称为“大鼓书”。 1918年2月6日,天津《益世报》在三新公司新华电影园的广告中首次使用了“京韵大鼓”的称谓。

  早期的刘宝全刘派、白云鹏白派、张小轩张派三大派基本都是在天津扬名。最终定居天津的骆玉笙,其骆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认同。还有一个分枝“滑稽大鼓”,史振林在清末已经演出,后北京艺人张云舫擅演,其传人多在天津演出过。

  梅花大鼓

  津派孕育出“梅花诸宝”

  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中叶,称“梅花调”。清末民初,艺人金万昌与弦师韩永忠、 韩永禄、 苏起元等对其进行改革后称为“南板梅花调”或“梅花大鼓”。

  1917年,创始人金万昌来天津首次演出经过改革的南板梅花调,贴演时名梅花大鼓。

  后来,不少弦师开始开蒙、教唱。在开蒙授艺上成就较突出的当数邱玉山,天津相继出现的诸多梅花大鼓名角大多由他启蒙传授。

  卢成科对伴奏音乐不断地进行加工变革,因具有鲜明的火炽热烈的天津地方色彩,被认为是“津派梅花大鼓”。因创制新腔以卢成科为主,故称“卢派梅花大鼓”,又因为首位实践者花四宝成功地运用女声唱法表现了卢派唱腔,所以又被叫做“花派”,其与花五宝、花小宝、花云宝、周文如、花莲宝等卢(成科)派梅花大鼓众弟子并称“梅花诸宝”。

  铁片大鼓

  天津独一号的“醋溜大鼓”

  铁片大鼓,脱胎于“乐亭大鼓” ,唱腔主要源于民国初年在河北地区流传的部分小调,如通俗调、京东调、乐亭调等,进入天津后有了较大发展。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杨莲琴等对其唱腔做了加工整理;王佩臣改变了板式、音乐结构、句型、曲调及伴奏等, 《独占花魁》《劝妓女》《摔镜架》《孟姜女》等相当受欢迎。30年代初进入全盛时期,持续至40年代中期。因为王佩臣独特的声腔技巧,在天津有个“醋溜大鼓”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是较早上演新曲目的曲种之一。一直到上世纪末,一些真人真事、反映社会风气的段子广受好评。

  河南坠子

  坠子皇后在天津“盖河南”

  河南坠子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天津。

  尤其是乔清秀到天津后,对演唱的内容、音乐、语音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形成了“津派”坠子。上世纪30年代初在津形成乔派,她个人被天津观众誉为“坠子皇后”和“坠子女王”,有着“盖河南”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坠子在津的从业人员以饱满的热情上演了大量新曲目,如《雨夜辨奸记》等,天津沃土上的坠子演员传承广泛,演出广受欢迎。

  单弦

  “单弦女王”在天津走红

  单弦又名“牌子曲”“八角鼓”,是来自北京的曲种,包括“岔曲”(含腰截儿)、“拆唱八角鼓”等形式。

  自光绪末年开始, 北京的著名单弦艺人随缘乐、德寿山、曾永元、曾振庭、全月如、广小川、恩泽川、何质臣、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常来津演出。这期间,荣、常、谢三人以不同演出风格形成在津单弦的“三大流派”。

  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出现了单弦女艺人,1936年,雪艳花曾名噪一时。出生在北京的石慧儒在天津成为天津单弦女演员的第一人,有评论称其为“单弦女王”。

  天津时调

  家弦户诵随处皆可闻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时期在津流行的民歌小调。主要曲调有天津土生土长的“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及一些天津化了的民歌小调。清末, 这些小调与当时其他民歌小调被统称为“时新小曲”或“时调”。

  光绪二十四年,天津的人力车增多,车夫在等待乘客时往往坐在车簸箕中即兴哼唱,一时间仿佛时调成了他们的标志,时调又称为“胶皮调”。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在天津出现了家弦户诵、著称一时的盛况,而且多是将时事内容填词来唱,几乎随处可听到弹唱时调的声音。但也有一些曲词鄙俚、难登大雅之堂的曲目。

  1953年,王毓宝开始积极从事时调革新工作,通过创编新节目《摔西瓜》的传播,传统唱腔被赋以新生命,时调即得新称“天津时调”,王毓宝也成为天津时调的创始人。

  京东大鼓

  《送女上大学》火在春晚

  清末出现京东大鼓雏形, 20世纪初,宝坻县人刘文斌带艺来津,他以落腔调音乐为框架,采用在天津十分流行的平谷调的节奏、句格和落音,以后又经不断改革逐渐定型。

  型,形成了目前的董派京东。2000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冯巩、郭冬临表演的相声《旧曲新歌》带火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更让《送女上大学》这段曾经相当火爆的董湘昆拿手活,为海内外所熟知。

  1935年,该曲种被定名为“京东大鼓”。刘文斌、魏西庚、齐文洲并称京东大鼓“三大名家”。

  1952年,工人业余演员董湘昆开始演唱京东大鼓,在30余年舞台实践中,他将一些词句改用京音演唱,美化字音,改变韵味及一些腔

  西河大鼓

  起自大清河定名天津卫

  西河大鼓也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河北省艺人马三峰来天津唱红所谓“梅花调”,因与“梅花大鼓”名同,遂根据他们是沿大清河(俗称西河)而来的,在天津将其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在天津相当兴旺,在津艺人多时达400余人。1949年,天津解放后,西河大鼓艺人首先组建西河鼓曲改革研究社,创作新段子,配合宣传。

  在天津的西河大鼓流派纷呈,朱派、赵派、田派等,以及后来的郝派、艳派、马派等都广受欢迎。尤其是艳桂荣的艳派,大气磅礴之势很受追捧,晚年其演出,几乎一句一好。

  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或生于津或兴于津

  引领北方曲艺发展

  此外,很多外来曲种在天津演出时也有了津化发展。

  山东曲种梨花大鼓,从19世纪末陆续有艺人到天津后,演出中,山东方言被淡化,话白逐渐被取消,唱腔融合了天津丰富的流行曲调,采用对唱、双唱的演唱形式等,成为天津曲坛重要外来曲种之一。

  1910年左右,东北艺人王玉林把东北大鼓带进天津,1931年,艺人朱玺珍在天津驻足,边演唱边提高技艺,逐步改革曲调,使该曲种唱腔更为完美,当时东北大鼓被称“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到天津后,用名为“辽宁大鼓”。例子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在天津这片曲艺沃土上,各种鼓曲发展情况不一。各鼓曲生于天津或是兴于天津,作为北方曲艺重镇的天津,其实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开始引领着北方地区的曲艺审美趋势和发展方向了。

  新报记者 单炜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