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
国际研究院院长
向绿而行是京津冀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不同,京津冀区域绿色转型面临着独特挑战。三地如何提高绿色技术转化成效,加快推动碳捕集等前沿技术落地,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共同体?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她认为,三地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合力,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绿色循环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政策协同、技术驱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三地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了“大气—水—土壤”联防联控机制,开展了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发布统一区域性碳普惠核算标准,推动三地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发展。
长远来看,三地绿色发展依然面临诸多考验。王遥表示,在产业结构方面,京津冀地区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尤其是钢铁、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产业链,升级改造不仅涉及企业、行业本身的技术和设备更新,也需要解决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转型问题,低碳转型难度不小。
“三地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加速推动绿色技术转化。比如,可以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整合多方科研力量,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同时,建立技术转化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评估、交易等‘一站式’服务,降低技术转化成本。”她说。
绿色技术创新探索和应用尤其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在王遥看来,三地应通过设立京津冀绿色技术专项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含绿量”较高的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转化的积极性和成功率,特别是针对氢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和政策支持,激发创新活力;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及企业,形成前沿技术的示范应用项目,通过实际应用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区域节能减排,三地可以通过建设排污权交易等区域性资源要素交易平台,促使企业采取更为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加快降碳增绿。“要探索建立京津冀统一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覆盖废钢、废塑料、建筑垃圾等大宗资源定价与流转。通过大力推进多品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攻克一批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王遥说。
在这一过程中,我市如何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港口与金融优势,在区域绿色转型中有所作为?
“天津可以成为绿色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与辐射源,要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打造领先的绿色金融创新高地,通过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助力破解绿色项目融资难问题,形成可复制的金融模式向全国其他区域辐射。”王遥建议,天津可以做资源循环的示范者与政策协同的推动者,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广工业固废资源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例如,在滨海新区打造“无废城市”试点,通过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废旧金属回收等项目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可牵头推动设立京津冀绿色技术转化联盟,促进三地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合作与成果共享;开发“绿色项目库”信息系统,整合区域绿色技术、资金需求,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