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是一个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古意盎然,一听就极雅致,因此今天的人们也特别爱用,但也常常误用,比如有人用“灯火阑珊”来描述城市中深夜繁盛的灯光,这样的用法是错误的,完全不懂“阑珊”一词的本义及其由来。
“阑”这个字造得很有意思。繁体字“闌”,在商周金文字形中,上面的“柬”像扎束起来的口袋,里面的黑点表示财物或东西;中间是一扇“門(门)”;下面还有一个“夕”,表示月亮升起了一半。整个字形会意为:天色已晚,家里关上门,清点财物,不准外人进入。
《说文解字》:“阑,门遮也。”“阑”由此引申为门前阻止外人进入的栅栏,这个义项后来写作“欄(栏)”或“檻(槛)”,即栏杆之意;再引申为阻拦,这个义项后来写作“攔(拦)”。这叫“古今字”,最早的古字“阑”因为义项被今字“栏”“槛”“拦”所分化和继承,反而成为今天很少使用的汉字了。
有个极冷僻的词叫“阑入”,字面意思就是未经主人允许,擅自扒拉开栅栏,闯入主人家中。《汉书·成帝纪》记载了一个九岁小女孩引发的恐慌事件:渭河边有一处地方,地名非常古怪,叫“虒上”;这个地名古怪的地方有一个姓名非常古怪的九岁小女孩,叫“陈持弓”。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七月,陈持弓听说发洪水了,从长安城西侧的横城门入城,胡乱奔走,竟然从尚方署的边门闯进皇宫,一直到未央宫附近管理皇家园林的钩盾署才被发现。此事惊动了长安吏民,纷纷上城墙躲避洪水。
《汉书·成帝纪》称陈持弓“阑入尚方掖门”“无符籍妄入宫曰阑”,陈持弓没有任何入宫凭证,擅自从尚方署的边门闯入皇宫,这就叫“阑入”。
栏杆把一块地方围起来,栏杆的边界即为尽头,因此“阑”引申为将尽之意,比如酒宴即将结束称“酒阑”,“夜阑人静”形容夜将尽时分的寂静。“阑”又进一步引申为衰落、零乱、困窘之意。
“阑珊”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其实就是将单字扩展为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的双字,写诗时使声调和谐。与“阑珊”同样的叠韵联绵词还有“阑单”“阑散”“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