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齐艳芬 孙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助力天津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速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过程,要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强化环境治理监管、法治、市场、科技政策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信息、监测、执法、宣教、应急能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需借助数字技术对治理过程进行数字化赋能。一是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嵌入信息整合业务,提升生态环境信息汇聚与分析能力。加大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统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市、区、部门间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二是快速推进数字技术与监测业务融合,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能力。加快激光雷达、卫星遥感、自动化技术等与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市环境监测站点的智能化升级与改造,实现生态环境要素全面感知、动态监控。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实现监测链条流程化、智能化、精准化。三是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支撑执法环节,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运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自动监测等,加强多源数据共享共用与综合分析,强化环境监测对执法的有力支撑,实现现代执法精准排查;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现智慧化监管,推动“智慧河湖”“智慧林业”等项目顺利实施,提升全域生态环境政策执行效率。

  二、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生产、创新融合,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其自主环保行为和生态治理贡献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系统部署,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生产、创新融合,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一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产过程,实现对生产全链条的实时监测,精准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物浓度、能源消耗等,为绿色生产方案的制订与优化奠定基础;借助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对企业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准确识别潜在环境风险源,有效跟踪废弃物流向,实现企业内部环境污染闭环治理。二是持续推进数字技术支撑绿色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凭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度优化企业研发流程,助力科研人员快速突破绿色技术瓶颈,降低绿色创新的研发和实验成本;搭建数字化创新共享平台,加强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相融合,提升企业自身的全面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三、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嵌入百姓绿色生活,提升生态治理市民参与能力

  绿色生活是市民参与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要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着力推动构建生态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嵌入百姓绿色生活,提升生态治理市民直接参与能力。一是着力提升市民参与生态治理的自觉性与实践能力。创新数字技术宣传策略,采用视频、动画等生动、直观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市民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积极拓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让市民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自觉践行绿色智慧生活的新风尚,从而内化为生态治理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数字技术支撑下的社会监督与志愿服务机制。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普及,并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监督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快速上报、高效处理与及时反馈;借助数字技术搭建高效、透明的志愿服务平台,为志愿者和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通过全民共治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直接参与的成就感。

  生态治理是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绿色发展事业,其成效不仅取决于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也离不开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既关乎生态治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又紧密关联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因此,必须加速数字化技术在治理主体中的广泛应用,以科技力量为生态治理赋能。

  【作者分别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3FGLB020)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