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旅融合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使命和担当
刘梦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时强调:“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国家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鲜明指出了图书馆事业在国家发展特别是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202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印发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指出,要促进图书馆领域文旅融合发展,引导图书馆探索将文化资源或服务融入旅游,多种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图书馆要自觉肩负起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使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活化馆藏:创建特色文旅融合阅读推广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地域特色+文创+阅读”的创新模式,创建了一套独具天津地域文化魅力的文旅融合阅读推广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路径相对单一,资源往往局限于体制内的封闭循环。其社会价值与文化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现,社会影响力也因此受限。为了打破这一现状,我们急需深入挖掘图书馆中珍藏的文献典籍、珍贵手稿及艺术品等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对其整合与系统化分类,运用创意与现代手段赋予其新生,让这些“沉睡”的知识宝藏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文创产品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不仅承载了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更是书籍内容的生动延伸。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针对高校图书馆馆藏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文创产品,如设计以古代文献为题材的装饰品,或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创意商品。

  文创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还可以作为教育工具,成为年轻人接触与理解传统文化的有趣窗口,有效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在此基础上,将文创产品与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走读路线巧妙融合,串联起文化地标与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如古线装帧、古籍修复技艺以及古琴艺术等传承基地。这些站点既是地理坐标,又是文化和历史的生动讲述者,通过文字、音乐等多元叙事方式呈现,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得以活化,提升了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为文创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数字赋能:推动馆藏资源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

  在当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数字化技术以新颖的叙事方式将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资源与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紧密相连。数字化叙事技术,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数字多媒体展示精准复原历史场景,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带领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图书馆在文创领域积极探索,数字文创产品成为其中一股新兴力量,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创产品的边界,还有效缓解了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推广中遇到的瓶颈,盘活了宝贵资产。比如,以天津地域文化为背景的互动电子书或阅读体验场景,让用户在享受沉浸式学习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汲取天津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创新模式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趣味性与教育价值,使文化传播更加自然流畅。通过数字化手段,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焕发新生,文创产业也因此获得了灵感与动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与经典传承的有机结合。

  三、内外联动:打造“1+N”文化资源共享模式

  当前,大部分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馆各自为营,缺乏协同与合作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效能的最大化。面对文旅深度融合,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担当,联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打造“1+N”资源共享模式,共同开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这一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流动性与可及性,显著提升文化资产的整体利用效率,成为推动地区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通过构建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机构间的学术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互补联动机制,可以搭建一个高效的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框架。这一框架鼓励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深度交融,促使各参与方在数字化建设及信息化服务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共建的共享服务平台,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机构的优势资源与技术能力,助力它们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精准对接并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时,“1+N”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为跨机构合作策划与执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支撑。从展览、讲座到研讨会,这些活动拓宽了文化活动的受众范围,还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机构间的边界被打破,新的共生关系在交叉融合中悄然形成,推动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这一合作模式有效控制了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为文化资产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作者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馆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