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了“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为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青年作为社会上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群体,理应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一、夯实青年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必须以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具有坚定的自信为基础。青年文化自信是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坚定的文化立场、积极的文化心理,基于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传承脉络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外文化关系的准确理解。在纵向维度上,体现为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在横向维度上,体现为青年群体对中外文化禀赋特质的正确认知和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心态。
夯实青年文化自信之基,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扎实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升青年的文化底蕴,拓展青年的文化格局,引导青年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自觉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统一起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青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禀赋、精神特质做到了然于心、自觉认同、坚定传承,将自信自强、理性平和的心态熔铸于青年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之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把握青年文化传承之要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源远流长,展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离不开中华民族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传承实践。文化传承是人们物质生产实践的观念化保存及其在时空中的代际流动,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基因、观念体系“变”与“不变”的辩证运动。青年作为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既要传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承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革命进程中孕育而成的革命文化,还要传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凝结而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青年对它的传承,就是要传承其稳定的“价值内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的经世哲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博大胸襟。这些“价值内核”饱经五千年风霜不改其色,历经时代沧桑而繁茂依旧,是中国人立身、中华民族立世的根本,也是青年文化传承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创造的文化新形态。青年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最首要的就是传承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品质。
三、厚植青年文化创新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相较而言,文化传承侧重强调文化价值内核的坚守,文化发展则更注重文化表现形态的创新。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传承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同时也决定了青年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必须不断提升其文化创新力。
青年文化创新力的提升,涉及青年文化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素质的综合提升,需要青年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华文化发展的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立足时代前沿,借助新场景、新渠道、新技术,在文创、文娱、文旅等领域持续贡献青年智慧,通过打造爆款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艺术破壁融合、担当国潮国风新势力等多种创新性文化实践,把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以青年的视角、青年的表达诠释出来,以青春之能、青春之力让静态的艺术动态化,让沉默的文物叙事化,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感,让厚重的革命文化更具亲和力,让封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新的文化魅力,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传播得更远、激起更多的回响。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KS15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