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陈尧叟、陈尧咨还考了天下第一,分别高中宋太宗端拱二年己丑科和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科的状元。后来,陈尧叟、陈尧佐分别出任过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相,陈尧咨则被任命为节度使,相当于将帅。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培养状元本不容易,培养出将相更是难得,而一门培养出一将二相,便近乎奇迹了。
父亲陈省华也是进士出身,经历过寒窗苦读,深深懂得成才的不容易,非常注重儿子们的学习。他是北宋阆州新井县人,县城即今天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该镇东北方有一天然岩洞,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据说,三个儿子幼时,陈省华让他们带上一些日常用品,到漱玉洞中读书学习,谁不认真,必然棍棒侍候。漱玉洞如今还残存一突出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当年“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留下的遗迹。
陈省华后来调任济源县(今河南济源)任县令,县城有一座延庆寺,环境幽静,适合读书,陈省华又把三子安置寺内。每当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儿子们埋头读书,母亲冯氏则夜夜陪读,一手握棍,一手持香,一边严加督促,一边焚香祈告:“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三个儿子相继金榜题名,接连得到朝廷重用,一个比一个有出息,陈家家教远近闻名,宋真宗甚至因此把陈省华召到宫里,安置在太子身边,任命为太子中允。
儿子们出息了,一个个八抬大轿,威风凛凛。然而,不要以为他们外面风光,回到家里也像老爷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陈家,儿子就是儿子,父母就是父母,尊卑次序丝毫不能乱。据《宋史·陈尧叟传》记载,宋真宗主政时,陈尧叟任枢密使,陈尧佐任直史馆,陈尧咨任知制诰,都是朝廷重臣、皇帝身边的红人。然而,每当宾客造访,三兄弟必会侍立于父亲身后,一个个端茶倒水,毕恭毕敬,害得那些来访的客人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只好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告辞。这时,陈省华常常哈哈一笑说:“大人们谈正事,小字辈一旁侍候,这是人之常情啊。”
小儿子陈尧咨虽是一介书生,却喜欢使枪弄棒,尤其擅长射箭,他曾以铜钱作靶子,一箭贯穿其中,人称“小由基”(由基指春秋时楚国人养由基,善射),初中课本里的《卖油翁》,说的就是与陈尧咨有关的故事。
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陈尧咨任荆南(今湖北荆州)知府,一次休假回家,母亲问他:“你在地方上为老百姓都做了哪些政绩呢?”陈尧咨得意洋洋地回答说:“荆南要冲之地,来访的官员多,宴集频繁,我经常在宴会上表演百步穿杨的技艺,客人莫不叹服。”母亲听后不但没表扬他,反而大声斥责说:“你父亲教育你忠孝辅国,如今你身为朝廷大臣,不以施仁政为己任,竟以炫耀雕虫小技为乐,怎么对得起你父亲呕心沥血的教导呢?”说完,举起棍棒就朝陈尧咨打去,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鱼佩饰都打落了。
人到中年又是朝廷要员,还被母亲棍棒相加,可见陈家家教的严厉,严厉到不论年龄、不论官阶。不过,儿子们之所以有出息,或许与这种棍棒式教育不无关系,这也是家天下时代再正常不过的教育方式,毕竟那时候的人们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当然,对于陈家“棍棒底下出将相”的教育经验,只能当成一种特例,不能完全照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