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腌鱼里的言传身教
善俊

  清代的《笑林广记》收录过一个“下饭”的笑话:有两个小孩子吃午饭,家中却没有什么下饭菜,于是,便问父亲用什么菜下饭。父亲说:“古人望梅止渴,你们可以望一望壁上挂的腌鱼,吃一口饭,这就是下饭了。”两个孩子按照父亲说的办法扒起了饭,忽然,小儿子叫道:“阿哥多看了一眼。”父亲说:“咸杀了他。”

  腌鱼对于古人来说,是一道常见的下饭菜。古人爱吃腌鱼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在古代肉很是稀罕,而鱼是大自然的馈赠,游弋于江河之中,捕捞起来相对简单,因此,吃不完的鱼肉自然得腌制起来保存。古人把这种腌鱼叫作“鲊”。

  腌鱼不仅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道美味下饭菜,即便是古代的统治者,也是喜欢吃腌鱼的,腌鱼还曾经作为一种贡品进献到宫中,深受宫中显贵的喜爱。《宋会要辑稿》里曾记录过一段往事,说的是南宋初期,朝廷刚在江南站稳脚跟,这时候,有人向宋高宗赵构汇报沿江各路守将的情况,其中就有人说:“韩世忠近以鲟鱼鲊来进。”

  韩世忠给赵构献上了一批腌鱼,而且还是用鲟鱼腌的,在当时属于珍品,一定非常美味。不过,赵构这个后来杀死岳飞、起用秦桧的“偏安一隅之君”当时却显得颇为理智,他在回复中告诫韩世忠说:“艰难之际,朕不厌菲食。卿当立功报朕。”如今是艰难时期,即便是作为皇帝的我,吃点儿粗茶淡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真想替朝廷分忧,就该好好地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古人爱吃腌鱼,而且还发生过与吃腌鱼有关的廉洁家风故事。《三国志》里记载,三国时期吴国有个叫作孟宗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出任望江监池司马,主管当地的渔业和盐业。

  孟宗是个出了名的孝子,是《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笋”的主人公。他想着自己参加了工作,要好好地孝敬一下自己的母亲。想来想去,觉得望江这个地方最好的土特产就是鱼。可由于自己家在外地,活鱼不容易运输,所以如何将望江的鱼带给母亲呢?

  孟宗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鱼腌好之后给自己的母亲送去一坛。可是自己身为管理渔业的官吏,总不能以权谋私,于是,孟宗就自己动手结网、下河捕鱼。捕到鱼后又自己将鱼腌制好,再托顺道的人将这坛腌鱼捎回家去。

  孟宗想,母亲收到腌鱼后,一定会为自己的孝顺而感到开心。然而,孟宗的母亲见到腌鱼后,不仅一点儿都不开心,反而非常生气。于是,她就让人原封不动地把这坛腌鱼带了回去,而且还给孟宗捎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宗儿,你现在的工作就是管理渔盐生产,却捕鱼腌制给娘吃。即使这坛腌鱼是你自己捕捞腌制的,可是别人不一定会这样认为,你难道不知道要避嫌吗?”孟宗看了母亲的信之后非常愧疚,就把这坛腌鱼沉入了池中,以此为戒。后来,孟宗官至司空,并以清正廉洁而出名。

  《晋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晋代的名将陶侃。陶侃年轻的时候曾在一个小县城里做过鱼梁吏。“鱼梁”是当时捕鱼的一种筑堰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潮水河中或出海口处。而陶侃的职责就是负责渔业生产的监管。

  陶侃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回家,十分牵挂家中的母亲。他食用官府的腌鱼时觉得味道不错,想到了母亲,就用陶罐盛装了一些托人给母亲送去尝一尝。陶侃的母亲听说腌鱼是从官府的库房里拿的,毫不犹豫地将腌鱼封好,原封不动地交还给送鱼的人,并且写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国家的官员,本应该清正廉洁,现在你只是一个小吏,就敢把公家的东西作为礼物赠送给我。你这样做不仅不是孝顺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你对不起自己的官位,也对不起天下的百姓。”

  陶侃的母亲虽然出身贫寒,但她却公私分明,坚决不贪小便宜。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与书信之后也十分惭愧,并做出了深刻反思,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的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时位极人臣,并且在乱世之中得以全身而退。告老辞官时,陶侃把所有的公物都一一交接清楚才离去。

  不得不说,孟宗和陶侃后来能够取得出色的成就,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功不可没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