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不懂就问书本”
彭德怀元帅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被毛泽东誉为党内的“猛张飞”。其实,彭德怀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这里的“孔夫子”就是书籍的代名词。他曾对通信员张洪远说:“没有文化干什么都难,等于睁眼瞎。我们天天打仗,不懂的事问不到先生,只有想办法多读些书,不懂就问书本。”
程砚秋:
演出《锁麟囊》轰动上海
1939年,正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教书的翁偶虹,前去拜访京剧演员程砚秋。程砚秋从书橱中取出清朝焦循所著的《剧说》,翻到其中的一页说道:“您看看这条材料,能否编成一个戏?”这只是百余字的短文,说的是破壳赠囊的故事。翁偶虹以此百字资料为基础,精心设计了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便写出了《锁麟囊》。而程砚秋为了设计《锁麟囊》的唱腔,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到一起。最终,《锁麟囊》的演出轰动了上海滩。
刘统勋:怒惩贪赃的县丞
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在开封决口,拖了很久无法合龙,声称缺少秸料。大学士刘统勋奉旨前往视察,某夜微行至大堤上,见满载秸秆的车辆数百,牛马杂沓,赶车人疲惫不堪,有的低声饮泣,询问得知已来多日,不少来自数百里外。再问为何不赶紧上交,告以管事县丞借机勒索,大家拿不出钱来,只能苦等。
刘统勋怒极,回去已是子夜,即命巡抚将该丞拿来,要立斩此人。后经同僚劝解,饶其一命,革职,枷示决口处,百姓欢声雷动。只有半日,两岸秸料车已称收完毕;又过二日,决口得以合龙。
“百姓”:最早是贵族的象征
上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几个部落连年征战,最后,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联盟,打败了九黎族。黄帝族、炎帝族、夷族等形成的部落联盟大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以地名或封号为姓,故称“百姓”;抓获的九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变化。西周时期,百姓成了贵族的化身。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谈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位仅仅次于诸侯的官吏。
春秋末年,宗族世袭制被打破,出现了土地私有制,特别是到了战国以后,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降到了黎民中来,这时候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