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停车看景拍照,居然要被收费,这样“魔幻”的一幕就发生在不久前的西藏江孜县。有游客在G349国道卡若拉冰川路段停车拍照时,遭到景点工作人员阻拦,“这里是景区要收费”。此事引发热议后,当地文旅部门向游客致歉,对景区经营企业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这样“圈地收费”式的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网友吐槽: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附近的214国道旁,修建起了围墙,行人无法在公路边欣赏景观;青海湖也因设置了环湖铁丝网围栏,引起广泛关注……
无论是拦停收费,还是“围墙挡景”,打的都是小算盘,为了多收点门票钱。然而,旅游,看的是一时的风景,更是一地的人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景区形象也是城市形象、地区形象,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体验感,直接影响着对整个地区的观感和评价。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景区一旦背上“吃相难看”的“污点”,就会造成很差的风评。有的“挡景”景区,已经让很多游客放弃了到此一游的打算。这对于当地来说,损失的可不只是游客数量,无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壮丽景观是大自然的馈赠,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对于景区而言,想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靠强行圈钱是行不通的。如今,体验感和服务是人们出门旅游更为看重的。在服务品质上做加法,是很多地方正在探索的旅游新招数。近日,庐山景区因面积大、景点多,探索实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为的是满足游客舒适出游需求,提升深度游玩体验。还有不少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费,看似赔本买卖,实则以巨大人流辐射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发展,延长消费链条,给当地发展带来乘数效应。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体验,才是文旅事业长远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旅游,不仅是一“景”之事,更事关长远发展。乱收费可以制止,围墙建了可以拆,口碑坏了却很难挽回。很多时候,放大格局,打开的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山光水色不必“藏着掖着”,也不必一口气“吃干榨净”,以更开放的姿态迎客留客才能聚人气。景美人更美,旅游才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