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问津书院看文化自信
刘新颖

  我最初从事天津城市文化研究是工作需要,后来则完全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或者说是出于私心,出于希望自己孩子传承文化的自觉,因此继续学习以增强自身文化修养。2019年底,我第一次参加问津学术年会,随即加入问津书院的交流研究群,自此“浅者不知其深”这几个字经常浮现眼前。我为自己研究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书院的组织者及民间派研究者、学院派研究者都充满敬佩,更惊叹于问津书院围绕着天津地方文化,多年来累积的丰富民间史料、出版的大量研究成果。

  我的孩子出生成长在天津市,从小就喜欢听天津卫的相声,吃食品街的美食。当我问他,相较于父母的生长地,更喜欢天津哪些方面的时候,他的回答除了吃喝玩乐再无其他。高兴于孩子的无忧无邪之外,我也隐隐生出些许的担心。于是,受传统文化“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种认识论的启发,我开始带孩子走进各种博物馆,走近天津这座城市。

  如果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我有了文化自觉的素养,那么问津书院翔实的文化资源,则给了我文化自信的底气。空闲时间,我经常陪孩子看地图,有时会把《天津市和平区文物分布位置图》等铺在地板上,一边找地图上的建筑点位,一边听“荏苒芳华:小洋楼的故事”。通过这些耳濡目染,孩子逐渐明白了:吃喝玩乐的烟火气和不拘小节的市井气,出于码头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中西合璧的风貌建筑,既有抹不去的百年历史的屈辱与风霜,也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历经世事沧桑人生沉浮之后前人的低调与气节。有了这样的历史经历,才有了今日天津这样一座城市──她的优点与缺点都摆在那里,她的发展始终在于一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孩子们是关键也是希望。作为母亲,在带着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信,除了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得益于在问津书院的几年学习。

  “曹雪芹写出了这类人的共同命运,以深邃的思考写出了中华民族艰辛的发展史。他清醒地反思了人才的生存困境,其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形上思考。《红楼梦》第二回通过贾雨村‘正邪两赋’的议论,体现出了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今天所稀缺的精神资源。”这段话出自红学家赵建忠教授的文章《〈红楼梦〉第二回的人文精神》。作者显然是在说《红楼梦》,但问津书院某种意义上同样涵养着城市的人文精神。

  当孩子们把格局放大,放大到历史长河中,眼里就没有了高低贵贱,只看到五湖四海热爱生活的人会聚天津这座城市,面对现实,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虽然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但依然积极向上,乐观前行。这就是文化自信。有了这种自信,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将来他们都会保有不卑不亢、做好自己的底气。这是做人的骨气,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最深沉持久的力量。

  浅游在问津书院文史海洋几年,我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与日俱增,也看到了天津文史研究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有它们对这座城市的积极影响。问津书院的交流群里,研究观点、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应有尽有,花样多多,经常能看到不同观念、内容、风格切磋互鉴,乃至讨论争鸣,但所有人对天津文化的自信都深而不疑。

  天津这座城市的素质养成,在于城市居民的行为气质、包容心态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这些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滋育。城市更新发展,其根在于文化。文化和城市的繁荣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果必然。问津书院经过十余年沉淀,凝聚了共识,扎牢了根基,动员了人心,这样的因果必然,使得书院找到了服务城市发展的机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