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拣儿童多处行(图)
徐鲁

  1981年,我19岁那年,在鄂南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买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名著《金蔷薇》(李时译),简洁朴素的白色封面上,印着两支金色的蔷薇,“金蔷薇”三个字,是用钢笔书写的漂亮行草。从那时起,这本《金蔷薇》就成了我爱不释手、常读常新的“宝书”。虽然这本书后来又出过新的版本,但都没有这一版朴素可爱。如果要选出一本对我的写作影响最深的书,而且只能选一本,那么毫无疑问就是这本《金蔷薇》了。

  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行用括号括起来的小字: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可见,这是作者用散文笔调写的一本关于作家与创作的故事集。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与创作故事的讲述,也有一些世界经典作家和诗人,如安徒生、普希金、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契诃夫、盖达尔、布洛克、高尔基等人的创作故事。许多中国作家耳熟能详的《珍贵的尘土》《碑铭》《闪电》《夜行的驿车》《心上的刻痕》,等等,都是这本书里脍炙人口的名篇。《珍贵的尘土》《夜行的驿车》等篇什,虽然写的也是作家的生活经历或作品诞生的过程,但作者凭着优雅的想象和高超的叙事能力,把这些故事写得像精彩的短篇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在我看来,《金蔷薇》是一本文笔活泼、举例生动的“写作教科书”,比我读大学时写作课使用的《写作基础知识》的教材,要有意思得多。它们有的是意境清新俊逸的散文,有的是情节曲折动人的小说,有的又显然是在探讨诸如灵感、构思、素材、观察与想象、细节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精确性等具体的文学现象和创作经验,是一些地地道道的“创作谈”。

  书中的最后一篇文章很短,题目是《对自己的临别赠言》,其中写道:“第一卷记述作家劳动的札记就止于此了,我清楚地感到,工作只是开始,前面是无边的旷原……”接着还有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难忘。他说:“这本书的写作,好像在陌生的国土上旅行,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远景和新的道路。它们不知把你引向何方,但却预示着许多助长思考的意外的东西。”没错,一本好书,就应该是这样,能带给你很多“助长思考的意外的东西”,不仅仅是感动,也不尽是惊讶,还有更多的狂喜!

  果然,在写完《金蔷薇》之后,巴乌斯托夫斯基意犹未尽,又写出了堪称《金蔷薇》的“姊妹篇”的另一本散文名著《面向秋野》,继续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一些生活际遇和创作体会,也讲述了契诃夫、库普林、普里什文、费定、阿·托尔斯泰、盖达尔、巴别尔、安徒生、席勒等作家和诗人的文学故事。

  说到作家们的生活、灵感与创作的秘密,很多作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金蔷薇》里的那篇《珍贵的尘土》。作者在这篇故事里讲到,生活在巴黎的一位老清洁工约翰·沙梅,每天深夜都会用一个小小的筛子,把从一些首饰作坊里收集回来的尘土簸来簸去,筛出那些隐约可见的粉末般的金屑。日积月累,他竟然积攒到了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的数量。他把这些金屑铸成了一块小小的金锭,用它打成了一朵金蔷薇,送给了一位贫苦的、但对生活仍然抱有美好期待的少女……

  巴乌斯托夫斯基从这件事情联想到了作家们的劳动。他说,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像是金粉的飞扬的微粒,而作家们的工作,就是要付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寻觅它们、筛洗它们、积攒它们,然后把它们铸成小小的合金,最终锻造成自己的金蔷薇。

  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是如此,那么,描述作家们的生活和劳动,探访和记录作家们(包括作者自己)的生活、阅读和写作的秘密,又何尝不是与收集和筛洗那些珍贵尘土的劳动相似呢?为了一点点金屑的微弱的光芒,而不断地收集、筛洗珍贵的尘土的人,付出漫长的时间,付出心血、智慧和艰辛,更多的人则作为一个幸福的读者来享受成果,得到一朵沉甸甸的金蔷薇,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也许,正是因为最初接受了《金蔷薇》的“启蒙”和润物无声一般的影响──当然,在读到《金蔷薇》的同时,我还读到了老作家艾芜写的一本《文学手册》和贾植芳翻译的《契诃夫手记》。这也是两本类似“写作课”的书,它们对我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后来的写作中,除了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同时也写下了不少《金蔷薇》式的“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这些文学札记,有的是记录阅读别人的作品的感受,有的是对作家同行的创作心理的揣摩与想象,还有的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次创作经历的记录,说是“创作谈”或“创作手记”,皆无不可。这样的文字慢慢积攒下了不少。

  也常有一些读者,尤其是少年读者这样问我:写作有秘诀吗?你的写作秘诀是什么?当作家需要哪些基本功呢?作家每一本书的写作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等等。那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徐鲁创作手记》,就是我用散文笔调写下的一本记录我自己的“关于作家劳动札记”。

  说它是一本作家的“写作经验谈”,一本写给青少年读者的读写“入门书”,也许有点夸张了,但书中记录的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些在创作之初的酝酿、采风和阅读准备,还有在作品出版之后才猛然发现的得失与遗憾……所有这些,对热爱文学、怀有写作梦想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如何正确地去阅读和理解一部作品,如何从提升语文能力、领略母语之美的角度去欣赏文本,从而获得审美发现,享受阅读之乐,滋养自己的文学和人文修养,也许不无借鉴和参考的“实用”意义。

  书中的每篇创作手记,都是基于贴近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画像和立传的创作初心,从写作得失的角度,针对自己近些年来创作的各类作品,写出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全书从不同文体的角度,分为小说创作、纪实文学创作、图画书创作、诗和散文创作等五辑。其中最后一辑“为小孩子写大文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创作手记,但也是与文学相关的所思、所想与所忆的散记。个中滋味,允为近似。

  文心可测亦可鉴,文心雕龙也雕虫。既然作家的创作也是一种“劳动”,那就没有那么多的玄虚神秘和高深莫测。我喜欢鲁迅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一文里写到的刘半农的“浅”:“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我希望,自己的每一篇创作手记的“文风”是平实和亲切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谈话风”。所谓“谈话风”,就是行文平实、平白、清浅、耐心,甚至不惮于把文章写得如同和孩子说话般的“一清如水”。 当然,这只是我心目中的一个标准,实际上自己并没完全做到。

  感谢高雅老师和新蕾出版社慷慨接纳这本书的出版。虽然书名为《只拣儿童多处行》,但我深知这样的书其实还是属于“小众”的。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忠告那位年轻的诗人:“你得守住你的寂寞”,我也想对自己的这本书说一句同样的话:你得守住你的寂寞。

  不过,身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我的心中还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冰心老人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散文的结尾写到的:“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