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代中国的造船、修船业,就不能不提大沽船坞。
大沽船坞开设于1880年,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兴建的。当时,北洋海军的军舰出现损坏时,只能到南方去修理,不但费时费事,还容易贻误战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遂开设大沽船坞,因船坞设在大沽,故命名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又因地址位于海神庙周围区域,又称“海神庙船坞”。
大沽船坞共有5座干船坞,甲坞位于海神庙东北,可容纳2000吨以下的船舶。其余各坞则分布在海神庙西北,又称西坞。此外还有两座土坞,专为收藏蚊炮船避冻和维修之用。大沽船坞初创时有职工600余人。身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批出国留学生的罗丰禄为首任大沽船坞总办。
大沽船坞最初主要负责修造船只,自1881年开始承修北洋水师的舰艇,除了“定远”“镇远”“济远”等铁舰和巡洋舰因吨位无法进入大沽口外,北洋水师的其余18艘舰艇都曾在大沽船坞进行过多次修理。从国外购买的其他驱逐舰、鱼雷艇及海防舰等也都在此修理并配件。根据统计,1881—1900年,大沽船坞共修理大小舰艇73艘。从1882年起,大沽船坞开始建造兵轮,先后建造过一些中小型的千雷艇、炮船和军用辅助船。其中最大的一艘是“遇顺”号钢壳拖船,长38.4米,宽6米,吃水2.72米。从1884年起,大沽船坞还开始承修海防工程。船坞工厂修理了大沽海口各营雷电炮械及电灯等工程。后来又承造过大沽海口南北两岸各炮台墙炮洞、铁门和旅顺工程局的一些工程。1888年,大沽船坞将北洋水师从英商手中购来的夹板帆船改建为“敏捷”号练船,编入北洋水师舰队服役。1882—1911年,大沽船坞共建造了12艘兵轮。1892年,又增建炮厂,从事大炮生产。甲午战争期间,大沽船坞除赶修损坏的兵轮外,还赶制军火和水雷。1899年,旅顺鱼雷营也移设在大沽船坞内。因此,大沽船坞不仅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兵船修造厂,也是中国北方的一座重要军工厂。
然而,从一开始,大沽船坞就不平静。由于北洋水师的经费经常被挪用,再加上官员贪污,船坞本身的工程又不多,早在1898年就有人建议裁撤大沽船坞,虽然未被光绪皇帝采纳,但将造炮的任务交给了天津机器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沽船坞遭到巨大破坏。当时大沽船坞被俄国海军侵占,解雇大批工人,全厂职工减少大半。1902年收回后,各坞坍塌严重,各机厂也遭到严重破坏。因经费困难,工厂仅剩260余人。此后一直走下坡路,只能承揽一些机器安装工程和少量修造船的业务。1905年,清政府将大沽船坞改名为“北洋劝业铁工厂大沽分厂”,1907年月度经费由开办时的四五千两压缩至一千七百两,除修造船外,还包揽了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厂房稳装、马家沟矿机器合拢、北京自来水水楼建造等工程。1911年因经费困难,大沽船坞曾在《大公报》连续三个月刊登广告,向官商招揽制造船只和承修各种机器等业务。
1913年大沽船坞划归北洋政府的海军部管辖,改名为“海军部大沽造船所”,除为海军修理船舰及承做其他商家业务外,还与直隶行政公署合资10万元,创办“直隶全省内河轮行局”,制造小型浅水轮,办理内河航运。1917年直隶省长曹锟拨款添置机器,扩充厂房,大量制造枪炮。当时职工达到1600人,此时成为造船所最为兴旺时期。1921年5月,李鼎新接任海军总长,表示“对于北洋大沽造船所有所计划”。1923年大沽造船所修葺军舰“永健”号。1925年,张作霖委任新厂长后,对经费、工人大加裁撤。1926年12月将其正式扩充为兵工厂,和北洋铁工厂一并成为重要的军械制造厂。当时,“两厂对于制造海陆军军舰用之各项军品如轮舰、钢炮、快枪、子弹、机枪及自来得等类手枪、迫击炮等,均能制造,各省军事长官现多派员携款来津,向两厂订购军械用品。”1928年,阎锡山派员接管,将其改名为“平津修械厂大沽分厂”,专修制枪炮。1929年2月,大沽造船所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奉军进驻平津,派员接收后复工,并要求内河航运局“所属各轮船均由大沽造船所代为修理”,还在《大公报》做推展营业广告,宣称“本所为华北第一制造工厂,设备完善,计有机关船坞七座,专门承造蒸汽机帆篷各种新式大小轮船以及各大工厂应用机器桥梁工程,凡三百尺以内三十六尺半宽十四尺吃水之船并能入坞修理,其出品务求精良,取价务在从廉。”1933年12月,军分会对大沽造船所实行改组并缩减经费,1934年8月再次裁员减薪。1935年,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改派陈万青为所长,仍以修制枪炮为主要任务,成为兵器制造工厂,当时有职工1400人。然而同年底,大沽造船所再次陷入停工状态。1937年日军侵占天津时,大沽造船所遭日军飞机轰炸。日本占领天津后,又强占了造船所。先是无偿交给大连船渠铁工株式会社经营,1939年7月1日又交由兴中公司管理,由塘沽运输公司负责经营,主要进行军用诸舰船、筑港用诸船舶及在白河的艀船会社所拥有的曳船、艀船等的修理。1941年又由天津艀船株式会社管理,专修日军船舰。此时因年久失修,船坞、码头、厂房、宿舍及仓库坍塌过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派员接管,结果将设备、器材盗卖一空,致其长期无法复工,仅有职工350人维持。1948年,时任所长又将各重要机床、工具、材料等1000吨运往长山岛,另行建筑海军修船厂,并掳去各厂技工数十名。至此,海军大沽造船所损失殆尽。1948年7月7日,《大公报》刊登“海军大沽造船所标售废铁”的启事。1949年1月17日塘大区解放,天津军管会交通处接管,19日召集职工复工,3月开始承修船只及包揽有关工程。4月由新港工程局管理,更名为“新河船厂”。后改为交通部直属企业,职工多达4000多人,是当时全国制造工程船舶的最大厂家。
大沽船坞虽然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但是作为近代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造船中心,在修理大型海军舰只、造船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为我国北方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仍向人们诉说着近代中国那段不平凡的造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