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微观组成部分,但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在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遵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原则,更要考虑基层治理的特征,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力量依赖、路径选择和监督保障。
第一,基层治理的特征是党建引领。党建引领是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力量依赖、路径选择的客观前提。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前端,治理事项的最微观,群众观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效也最直观。基层治理涉及万万家庭和每一个人的吃穿住用行,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治理效果会被基层群众直接观察和感知,这将决定着他们是否发自内心接受基层治理的模式,同时也决定着他们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态度和认可度。
第二,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力量依赖。基层治理决定了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并不是治理的对象,要充分依赖人民群众。应当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此外,注重发展壮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营造群策群力的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三,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路径保障是依法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依法治理,这就要求各个社会活动主体在总体上都能自觉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通过公民个人行为法治化,实现社会关系的法治化。
第四,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监督保障。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应当注重对治理主体和治理事项的双重兼顾。在赋予治理主体权力进行基层治理的同时,也要对社会治理的实施主体提出要求并进行监督,预防社会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特权行为和违法行为,甚至是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等犯罪行为,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作者为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