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重读杨朔琐记
~~~
沽上丛话
行走天山南北(三)~~~李显坤
边走边画~~~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泯的诗魂(图)
──重读杨朔琐记
王本道

  “春到人间草木知”“东风吹水绿参差”。年复一年,每到生机盎然的春日,常会不由地想起古人那些书写春天的隽美诗句,以及诸多文人雅士写给春天的锦绣华章。其中,青少年时代在教科书及课外阅读中研习过的杨朔的散文,总是记忆底片中重头的“蒙太奇”回放。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随年纪的增长越发感觉到,世间许多美好的情缘,都源于一场场的遇见,它们会像种子般在自己的生活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回忆过往,青少年时代萌生对文学的喜爱,真的是从“遇到”杨朔散文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升入中学,当时的语文教科书中,选有杨朔的很多散文作品,如《荔枝蜜》《泰山极顶》《海市》,等等。作品中,那些构思精巧、诗意盎然、曲径通幽的书写,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久久沉浸在优美的艺术享受之中。渐渐的,我不再满足于对教科书中有限篇章的阅读。那时的学生,课业负担并不很重,我想方设法在市图书馆办理了一个借书证,每半月一次,周而复始地借阅杨朔的作品集,边读边摘录其中的部分章节,写心得笔记。读高二时,我在全校的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奖,奖品就是杨朔的散文作品集《东风第一枝》。尽管这部作品先前在图书馆也曾借阅过,但是拿到书后我依然如获至宝,当晚就把这本书又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并用铅笔在诸多篇章中勾勾画画了多处,从此,愈加增强了我对散文的兴趣。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晚间有两次“阅读与欣赏节目”,在那档节目中,我也曾欣赏到播音员朗诵过多篇杨朔及其他作家的散文作品。除阅读杨朔的作品外,此间我还阅读过其他几位前辈作家如刘白羽、秦牧、碧野、何为、袁鹰等人的作品。可以说,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间,我几乎通读了杨朔从1949年到1966这17年间公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作品,是读着杨朔以及其他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长大的。

  十分庆幸自己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喜欢读书、喜欢读文学书的习惯,读过的一本本书,经过头脑中的有机转合,逐步成为日后自己灵魂中最有价值的积淀。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的文学写作生涯开始起步,一行行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在文学期刊或报纸文艺副刊发表,再由一篇篇文章汇聚成一本本书。尽管自己并未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但是徜徉于文学殿堂已四十余年,三毛曾说过:“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谈吐中,在气质中,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有生之年,正是自己过往读过的那些书,加之经历过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指引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时段。选择散文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体裁,也大多是因为受杨朔作品影响,有几位十分熟悉我的文友曾说,我的一些文章在选材、构思、语言中的情感色彩,都能显露出杨朔的“遗风”,对此我未置可否,但心中却思忖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杨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攻读中国古典文学,有丰厚的诗歌素养。193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2年到延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曾亲身参加过守关夺隘、刀光剑影的战斗。1950年,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写出大量战地报道。1956年之后,组织安排他搞外事工作,他又是一位有能力的国际事务活动家。尽管公务繁忙,但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以散文这种文学样式,为祖国人民放歌。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他的写作风格日趋成熟,诸多作品聚合为华夏文苑中的一圃芳园,姹紫嫣红、大放异彩。他的散文感情浓郁,意境深邃,构思精巧,语言色彩丰富。正如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里写的:“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的眼里总是充满诗意,一盏油灯、一支竹笛、一朵浪花,经他的点化,就能显示出博大精深的道理,散发出熠熠光彩。他以浓重的家国情怀,写历史的脚印、时代的风貌、深沉的情思。他的笔下,情景交融,境意深远,声色兼备。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海市》打动了她的心。剧作家曹禺读了《雪浪花》,心花怒放,不能自已。散文写作有诸多技巧,其中“以小见大”是重要的技巧之一,即以小的切口,展示出大的格局,如同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散文又是一种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样式,通过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风土人情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提出其社会意义。杨朔将这种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他首先肯于将“我”摆进去,书写对象虽选择多是司空见惯的景物和场景──遇到一只蜜蜂、看到一片红叶、家乡的“海市”奇景,等等,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体现出一种“大我”情怀,彰显了胸中的大爱、大义。文学是语言艺术,散文特别要有文采的语言。杨朔的作品语言精练别致、清丽明快,恰如行云流水。他常常以清丽明快的语言,描绘湖光山色的壮美奇景;用诗意隽永的语句作为人物对话的内容;用情感色彩浓郁的语言叙述事件的经过,交代人物身世,使作品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正由于此,他的很多作品中的章节,尽管读后已过去多年,至今我依然可以背诵如流。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他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作为一位风尘仆仆的革命文艺战士,杨朔始终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始终与人民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才使得文章散发出熠熠耀眼的光彩,像一首首绚丽的诗篇,时时拨弄着读者的心弦,在文坛散文百花园里独树一帜。

  如今,散文百花园更是溢彩流光,葳蕤多姿,对散文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也空前活跃深入。杨朔一直是我最心仪的散文作家之一,公允地说,半个多世纪以来,能以散文的创作业绩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且保持美学价值的作家屈指可数,作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的杨朔,其诗魂在今天仍未曾泯灭,他的个性、气质、风貌,在作品中也都有着充分体现。“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唱晓鸡。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杨朔1944年冬在延安写下的这首《雪夜遣怀》诗,恰如他的“自题小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