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创新文物数字化资源利用
文化遗产如何在多维度“生生不息”?(图)
本报记者 胡春萌

  当下正在展出的“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物特展”,首次将高科技沉浸式技术运用到文物展示中,观众可以在展厅中央的“敦煌艺术数字化体验区”,体验行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敦煌之旅。与此同时,日前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

  近年来,数字化建设不仅为保护古迹与可移动文物的物理“生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还经由文物数字资源的创新利用,让文物在不同场景和维度有了“新生命”。社会各界对文物数字资源的欣赏需求和开发热情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遗产的“生命”在更为广阔的领域“生生不息”。

  让数字体验比观看文物本身更精彩

  步入“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物特展”的“敦煌艺术数字化体验区”,观众可以在40平方米的展区中,身临其境感受数字科技创造的万象世界,不仅可以通过屏幕近距离观看天津博物馆馆藏敦煌经卷的细节,沉浸式感受敦煌275窟中的镜像,了解此次展出的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利用相关小程序进行互动,用敦煌写经字体编辑自己喜欢的祝福或搞笑话语,形成数字祝福卡片保存到手机上,例如寿如金石、哏儿都、吃了嘛、减肥、赞、天选打工人等。

  “敦煌艺术数字化体验区”由天津博物馆策展团队与天津美术学院“敦煌艺术沉浸式再现与国际传播”课题小组联合呈现,主创团队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富有质感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Hecoos透视投射、Hirender全媒体总控系统,将声、光、电、机械总控技术应用于展厅,以多维视角再现早期敦煌文明,突破传统的平面直观的显示方式,将创作者们的体会以更具空间感的方式呈现给观者,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邢晋,在谈到文物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时表示:对于博物馆来讲,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把对文物的研究和高科技的展示方式,真正地融合到一起”。现阶段其实很多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案例,它是通过数字化展示的方式吸引观众到展厅来,最终还是要观众走进展厅。未来,我觉得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或者说是成功的数字化展示方式,是在展厅没有文物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文物数字资源去策展,并且让观众收获更好的观展体验,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对文物的了解上,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上,让观众获得的信息更丰富,审美体验更多元。

  “元宇宙这个概念现在经常被提起,或许我们以后会打造只在虚拟空间展出的展览。如今很多线上展览还停留在有线下的实体展出,然后将线下的展厅和文物资源数字化,搬到线上去。在未来,我们或许会在元宇宙中,利用数字文物资源,专门策划适合虚拟空间的展览,不仅能够节省布展成本,减少对实体文物的移动从而保护文物,还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主题展览。比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设计展览线,设计展厅背景等。现在国内外已经有类似的一些尝试,但是还并不很成熟,但这是一个大方向。”邢晋表示。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蒋旎,在谈到此次沉浸式展览的设计初衷时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所谓的文物活化?文物活化不是说让一个静态的唐俑走起来就是活化了,而是说要通过现在的新媒体,借力现在新的阅读方式,让观众能够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远古的、离他们很遥远的东西,去拉近这种不同时间、空间的文化之间的距离。也是通过这种新媒体的重新制作,为展览灌入更多的信息,更多地植入当代人观察文物的视角和当代人看待文物、古老文化的态度。

  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文博行业一直存在数字资源合规、高效地分享的需求,这也是推动文博共创,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步骤。但是数字资源分享、保护和共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到多种技术能力,仅靠文博行业自身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助力。

  邢晋表示:近年来,天津博物馆在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进行着一系列尝试,比如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博物馆系统,此次与天津美术学院合作进行“敦煌艺术数字化体验区”的设计,在此前刚刚结项的天津博物馆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中,也与科技企业合作,对一部分革命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这是一套复杂的工作,需要博物馆馆内多个部门和馆外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如何以保护文物安全为基础,建立一套流畅与高效的合作利用文物数字资源的流程,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的。

  12月8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腾讯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腾讯和敦煌研究院有着长期合作,我们发现,如果把腾讯的很多技术集成到一起,就可以较好地一站式解决文博数字资源分享的问题。可以说“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双方共同策划的成果。这是我们把科技能力应用于文博数字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希望为行业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案。我们希望开放素材库可以解决文博行业的一些痛点。首先,可以改变传统文博数字资源复杂的线下授权流程,有赖于可靠安全的支付体系,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下载高清文物数字资源,更好地帮助文化遗产数字化素材的版权保护,让中国传统文化跨越千年,滋养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其次,开放素材库里的所有素材都有着雄厚的敦煌学研究的支撑,每一份都准确说明其文化背景及蕴含的精神内核,这就避免了文物素材的“不会用”“误用”“滥用”,对于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开放素材库也是推动文博数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可持续发展需要大众更广泛地参与,需要与当代社会文化更多结合,也就是二创。但文物素材的使用普遍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设计者找不到权威的授权渠道,第二是因为没有清晰商业安排,二创素材很难继续积累发展。开放素材库不仅提供了授权的渠道,也开放了共创的模块,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其中,共建共享,共同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由于研究项目的关系,蒋旎也曾经向敦煌研究院申请数字资源使用授权,在谈到对敦煌研究院开放共享平台的看法时,她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敦煌文化资源的需求是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因为能拿到授权的合作方就很少。这就导致了网络上乱用、盗用敦煌数字资源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频出。那么这次,敦煌大量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利用这些数据的门槛降低了,作为敦煌文化传播的研究者,那么我要关注的是,在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在资源不饥渴的情况下,社会机构或个人会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能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还是会产生更为丰富复杂的文化传播现象?

  融入当下与未来的审美信息

  “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数字敦煌”的探索实践,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目前,已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节目等海量数字化资源,成为数字时代实现文化再发展、艺术再创造宝贵源泉;也是构筑时代创新动能,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IP资源。”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

  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为文化遗产事业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文博领域首个运用区块链、AI技术等前沿科学技术打造的官方权威开放共享素材库。素材库建设通过资源、技术、授权与管理模式的协同创新,向社会大众提供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数字资源服务,为推动敦煌学学术事业和文化创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培育“文物+科技”融合新生态发展注入了新力量。

  “文物数字化资源,它在文物保护这一方面的功能是把文物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留存下来,但是在文物数字化资源再利用再创造这一方面,其实是需要我们现代人加入很多创新创意的点,去给文物提供更多的含义和内涵。” 蒋旎说。

  谈到文物数字化资源利用未来的方向,蒋旎认为:它一定是利用更多元的媒介渠道的,这种当代人对媒介转化的探索,是基于未来的人文习惯上的探索,去形成未来的全新人文关注点的。种种新的利用方式,它虽然诞生于文物,但是又独立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方式、审美习惯,它其实是帮助我们去做更多的审美习惯的迭代。我们现在的文化是要给“80后”“90后”看的。“90后”做出的东西,可能是给“00后”“10后”看,每一代的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都会将自己的审美价值融入资源利用与再创的过程中。例如,我们已经看到基于敦煌文化诞生的虚拟人物、游戏、手机壁纸、动漫等等,这些其实全都是虚构的,可能你会觉得好像与敦煌里面的某一幅壁画相似,但是又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所以说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变已经是跟当代结合得非常密切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当代人重新去构想的遥远文化、遥远文明,是一种想象力的产品,而非仅仅是对古老文明的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