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月饼里的情思
卫建民 题图摄影:姜晓龙

  在台湾的散文作家中,琦君自有她个人的特色。看过电视剧《橘子红了》的观众,对她创作的这部刻画旧中国情感伦理的剧作,定有深刻的印象。她生于浙江,学于浙江,曾是词学宗师夏承焘的女弟子,年轻时就接受古典文学的浇灌,思想感情完全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后去台湾,在机关当公务员,在大学教书,还是生活在中国文化氛围里。她是中国人,用中文教学,说浙江话,以中文创作散文,始终没离开祖国大陆的文化根系,始终纠缠在根深叶茂的中文环境里,像老榕树似的,有密密麻麻的气根。

  琦君的散文,是在古典文学的土壤上萌芽,承受现代生活的阳光,以写小事、琐事、身边事为特色的独此一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老实人”的散文。只说她是“才女”,会使一些对才女有预期的读者失望,因为琦君不浪漫,琦君的散文和人,都是淑女型的,端庄典雅,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与同时代的女作家大不相同。我想,琦君的散文,是最后的合乎“诗教”的散文, 是中规中矩的散文。如果与五四文学前辈相比,她的散文近似叶圣陶的醇,但缺少叶圣陶的生活面;近似冰心的真,却缺少冰心的清丽。琦君散文,在台湾散文界,是以古典味鸣于文坛的。我推荐她的《一饼度中秋》,读者可略知琦君其人其文的特色。

  《一饼度中秋》发表于1983年,彼时,她正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位朋友的女儿在电话里对我说:明天是中秋节啦,祝阿姨中秋快乐。”她来美两个月,由于气候原因,已忘了传统的节气;但在美国的年轻华裔,还不忘提醒她。中秋节在美国,她想起去年在台北:“去年中秋节在台北,他公司照例放假半天。中午回家时,他喜滋滋地捧着一盒月饼,对我说:特地买的名牌月饼,四色不同。有你爱吃的五仁、豆沙,有我爱吃的金腿莲蓉。”这是在中国台湾,一对思念故乡的老年夫妻在中秋节的对话。“我马上抱怨:你又买月饼,年年买月饼,既贵又腻口,还不如我自己做的红豆核桃枣糕呢。”随丈夫到美,又是中秋,“他今晨笑嘻嘻地对我说:今天公司里会每人发一个月饼,给大家欢度中秋。就不知道主办人在中国城能不能买到跟台北一样香甜的月饼,也不知我分到的是一种什么馅儿的,只有碰运气了。”中国人在美国,每到中秋节,就惦记月饼,还关心月饼的馅儿。琦君接着写道:“他最爱吃那种皮子纸一样薄,满肚子馅儿的广东月饼。嘴里好像老留有幼年时在外婆家吃第一个广东月饼的香甜滋味呢。我呢?小时候为了偷吃了一角老师供佛的素月饼,罚写大字三张,所以我的那段记忆远不及他的快乐。”中秋节在美国,一块月饼成了中国人在这一天的生活主题。且接着看:“他下午比平时早一小时回到家,手里小心翼翼地捏着一个锡箔纸小包,兴冲冲地递给我说:呶,月饼。今儿大家提前下班回家过中秋。他喜滋滋的笑容,就跟在台北时捧着一盒名牌月饼进门时一模一样。我打开纸一看说:啊,是苏式翻毛月饼嘛,我倒比较喜欢苏式的,你呢?他说:苏式广式还不都是月饼,我们吃的是月,不是饼呀。你看这雪白的样子,不是更像月亮吗?”

  《一饼度中秋》算不上琦君的代表作,但却形象生动地代表了传统的中国人在祖国传统节日里的思想感情。

  一块月饼,就是中国。

  这篇散文,围绕中秋和月饼,还有人在异国这个时空激发的情感,内容是“闺房之乐”,生活小事,实质却是中国文化在一个时点的投射。读者在读这篇生活类散文时,能感受到夫妻之间的恩爱和情趣,更能感受到中国民俗文化的长久生命力。

  中秋,月饼。

  题图摄影:姜晓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