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让我们记住 这些动听的名字~~~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我们记住 这些动听的名字
陆倚琴 钟吉铨 魏毓环 二毓宝 王毓宝
王轶斐
陆倚琴
王毓宝
魏毓环
钟吉铨
二毓宝

  近些年来,天津不少鼓曲大师、艺术家的离世,在当时都引起社会各界的追思。这些艺术家、老艺人深深扎根在天津这片曲艺沃土,从表演到性格,甚至都带着天津包容、豁达、奋进的城市性格。大师离去,大师技艺、精神当传承。

  陆倚琴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 2018年8月24日去世 享年85岁】

  受过4年西方系统音乐培训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韵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陆倚琴生前创下多个曲艺界的先河,尤其是在养母骆玉笙的支持下,在上世纪50年代前往中央歌舞团学习声乐,对她后来的表演风格形成产生了巨大作用。

  陆倚琴是京韵大鼓艺人小彩舞(骆玉笙)的养女,曾名骆倚琴,由于曲艺界的规矩,不能拜自己的父母为师父,陆倚琴在1950年拜程树棠先生为师,学习舞台身形表演,并于1951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

  1952年的春天,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歌舞团——中央歌舞团面向社会招生。骆玉笙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为了让陆倚琴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声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决定把这个将来准备传承骆派京韵大鼓衣钵的爱女送到北京去深造。声乐、乐理、视唱、练耳、器乐……陆倚琴在中央歌舞团接受了4年西方系统音乐培训,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音乐专业人才,也是其中唯一的京韵大鼓演员。

  但毕业分配按规定是要落在歌舞团的,眼见陆倚琴就要改行变成歌唱演员,骆玉笙先后几次到北京同歌舞团交涉,最终把即将毕业的陆倚琴调回了天津曲艺团。也正因如此,陆倚琴遗憾地没有领到中央歌舞团的毕业证书。

  1983年,骆玉笙破除旧例收陆倚琴为徒。《红梅阁》和创编曲目《白妞说书》《鸳鸯剑》……陆倚琴的代表作都显示着她唱腔高亢挺拔、声情交融的特色。陆倚琴于1997年复出,长期在天津名流茶馆为广大群众演唱,收获极多美誉。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促进会授予她“松龄鹤寿德艺双馨”奖牌及“曲艺事业终身贡献奖”荣誉证书。

  钟吉铨 【曲艺音乐家、教育家 2018年11月21日去世 享年92岁】

  90岁时每天上台演三段

  钟吉铨自幼师从著名琴师王文川学艺,曾为赵小福、林红玉、张玉昆、谢韵秋、姜二顺等名家长期担任伴奏。他操琴技法娴熟,音色纯正,旋律起伏多变,善于伴奏北方鼓曲中的多个曲种,以梅花大鼓和天津时调的伴奏最为出色。退休后长期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教师,培养了大批曲艺新人。

  晚年的钟吉铨先后参加民族曲艺团、长寿园曲艺团和振北曲艺团,培养了大量的年轻演员与爱好者,并且协助王毓宝先生、刘嘉昌先生整理挖掘时调小曲、金派梅花大鼓濒临失传的作品十余段,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

  钟吉铨创下了一个纪录就是高龄不下舞台,直到90岁鲐背之年仍坚持每天上台,堪称业界翘楚。钟吉铨去世之际,天津市艺术研究所著名曲艺理论家高玉琮先生深情回忆:“钟四爷是我非常景仰、尊敬的一位曲艺音乐大家。记得最后一次看钟四爷演出是在2016年。那天我去后台看望他,他告诉我身体很好,只要能动,就要坚持演出。我问他今天演几个?他是坐弦,说三个,就是为三个节目伴奏。已经90岁的老人每天坚持演出,非常了不起!”

  魏毓环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 2019年2月6日去世 享年83岁】

  主攻“靠山调”现场极火爆

  魏毓环自幼拜时调老票友王振清(王毓宝之父)为师,与王毓宝、二毓宝等人同出一门,被观众称为时调“三块玉”。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之后虽然没有再加入专业演出团体,但一直坚持演出于天津各大剧场。

  魏毓环嗓音高亢挺拔、苍劲有力,她的演唱既不同于王毓宝的端庄大方,又不同于二毓宝俏丽柔美,而是更多地保留了老路时调中大刀阔斧、粗犷奔放的特色。颇受老观众的青睐与赞赏。魏毓环嗓音条件极佳,气力充沛,在一次演出中,她距离话筒很远,一句“一碟子咸白菜”又高又亮,声震全场,获得满堂喝彩。魏毓环的表演极接地气,保留了很多原生态时调的痕迹,她在很多节目里都有格外翻高的唱腔,形成了她独树一帜的风格。

  二毓宝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 2019年8月14日去世 享年82岁】

  “天赋异禀”的时调创新者

  二毓宝原名刘惠云,她自幼跟随评剧演员刘文斌学习评剧,后于1950年拜师王振清(王毓宝之父)学习时调演唱。二毓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在时调领域脱颖而出,与王毓宝和魏毓环并称为“三块玉”。二毓宝有一特别之处,她虽然不识谱,也不会弹弦,但却可以自己安排唱腔,设计旋律,在艺术上天赋异禀。

  二毓宝对天津时调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体现在改革和创新方面。上世纪80年代,她不仅创编和上演了许多新的时调节目,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焦裕禄》等,还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如《岳母刺字》《断桥》等。她的演唱风格纤细柔美,但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二毓宝晚年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曲艺人才。

  王毓宝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 2021年6月10日去世 享年95岁】

  收洋学生 约清洁工一起烫头

  王毓宝出生在天津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的一个手艺人家。父亲王振清是个油漆匠人,自幼酷爱演唱《靠山调》(时调的曲牌)。王毓宝在耳濡目染之下,五六岁就向父亲学习靠山调。逐渐的,父亲组织的“时调沙龙”在津城小有名气,凡地方上有民俗活动或是亲戚朋友有喜庆集会都要请他们去演唱助兴,名曰“走票”。8岁时,王毓宝就开始跟随父亲到处走票,很受观众欢迎。

  王毓宝在1953年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在王焚、祁凤鸣、姚惜云等协助下共同改革旧时调,以一曲《摔西瓜》正式定名天津时调,开创了天津时调这一曲艺形式。2000年,王毓宝因演唱《喜荣归》获中国曲艺牡丹奖,2003年获中国金唱片奖演员奖,2008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时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时调代表性传承人。

  王毓宝在艺术传承上开放而不拘泥,1986年4月27日,王毓宝收下热爱曲艺的美国留学生白卓诗为徒弟,这在当时的天津曲艺界算是一大新闻。在拜师仪式上,天津曲艺团、实验曲艺团的团长以及骆玉笙、陆倚琴、张志宽等曲艺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活动。此后,白卓诗一星期到王毓宝家一两次学习时调,一时记不住的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去再练。就这样,她跟随王毓宝学习了近一年,完整地学会了《秋景》和《盼情郎》两段,毕业后将天津时调传播到了海外。

  生活中的王毓宝是一个随和、接地气的老太太,她的儿子刘小凯曾在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说起母亲的趣事:一家人还住常德道那会儿,一天刘小凯下班发现妈妈不在家,后来发现妈妈正和平时负责这片大街的清洁工大姐在一起烫头。儿子问:“你们认识吗?”老太太回答:“不认识。”王毓宝说:“我看她把咱这里扫得那么干净,我也不知道怎么谢她。一看她头发乱糟糟的,我心想就给她做一做清洁吧,我们姐俩就一起去烫头了!”

  2021年6月10日,王毓宝在津辞世。至此,天津时调“三块玉”都已作古,留给后世许多经典时调作品。

  新报记者 王轶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