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典籍里的天津(三)
历史长河中的天津桥(图)
冯志远

  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归于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格局,国力日益强盛,在长安城(今西安)的基础上,开始营建东都洛阳。洛阳作为新营造的陪都,按照象天法地的思想,建造了天津桥。天津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广泛记载。

  相比只有少数占星师了解的天津星,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后,洛河上的天津桥在古籍中的记载逐渐增多。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后毁于战火,唐初原址重建。唐代武周时期天津桥南北跨越洛水,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按古人的天文思想,天上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的“紫微宫”即北极星中心星座,上天的儿子皇帝居住在地上的“紫微宫”即宫城及皇城。定鼎门大街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南北中轴线或西安的朱雀大街,大街两侧主要居住的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天津桥是参与朝会等重要政治活动的必经之路。按星象学的观点,贯穿都城的洛水将宫城及皇城与民坊一分为二,像天上的银河流过紫微垣一样,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过天河的桥即为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桥,又称洛阳桥。由此笔者推断,天津桥是据古代星象学含义而命名。

  天津桥作为进入宫城的过河通道,因特殊的位置,使其经常与一些重大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隋末农民起义军攻取洛阳抢掠后烧毁了天津桥;唐高宗李治在西安病重,身体渐好返回东都洛阳后在天津桥南会见文武百官;武则天怀疑太子李贤造反,在天津桥南焚毁了从东宫搜出的甲胄;天津桥南是对一些罪大恶极的官员实施“枭首”之刑的地方;天津桥南还被一些野心家作为散播政治谣言、搞暗杀活动的场所。与天津桥南对应的天津桥北,位于宫城的正城门前,已经属于宫城,更是守卫森严之所。

  天津桥的特殊地位,彰显于诗人的笔下,贯穿了整个大唐王朝。李白《古风》诗云:“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诗句展现了初唐时期天津桥华美的盛世气象。至中唐时期,白居易笔下《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诗曰:“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保留了一种知足常乐的“闲适”思想。晚唐时黄巢写的《自题像》诗云:“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道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奈与落寞。各个时期的天津桥代表的气象虽然各异,但都是至高权力的一种象征,天津桥作为横跨洛水连接紫微宫的过河通道,见证了大唐王朝跌宕起伏的历史。

  唐代重修后的天津桥为石质桥,作为皇城门前的桥梁工程质量应该非常过硬,但依然抵挡不住洛水的泛滥,仅《旧唐书·本纪》就在四、五、七、八卷各记载了一次天津桥被冲毁的记录,《宋史》共记载两次。象征最高权力的天津桥,在天灾、人祸的共同影响下命运多舛,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直到2000年3月,在今洛阳桥以西400米的洛河北岸河滩内,发掘出一处石头建筑遗存,经鉴定为天津桥遗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