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先生创办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出刊3000期,真是可敬可贺!作为报纸副刊,能够持续出满3000期,在中国的报刊史上,应该都是一件可圈可点的事吧!这与孙犁先生一生秉持的严谨、认真的作风密不可分,也与该报贴近生活、注重文学性的办报风格有关。
我与孙犁先生素无交往,但童年时就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反复阅读过他的《荷花淀》与《芦花荡》,受益良多。后来又从小学老师那里,借阅了他的《铁木前传》与《风云初记》,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位大作家的印象。
1979年,我调到保定山区的部队工作,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与保定文坛建立了密切联系,详细了解并亲身感受到了孙犁先生开创的“荷花淀派”,以及他本人在保定文坛巨大的影响。我从保定文坛的每一位老师那里,都听说过孙犁先生的故事,对这位文学前辈的敬仰与日俱增,也暗下决心要以先生为楷模,努力地向“荷花淀派”靠近,争取能成为其中的一名成员。为此,我还跟《莲池》编辑部的毛兆晃老师去白洋淀体验过生活。在我早期的小说里,据说也能看出“荷花淀派”的影响。当然,我也有能见到孙犁先生亲聆教诲的梦想,编辑部的老师也鼓励我将自己的小说寄给先生求教,但我终因胆怯而未敢贸然打扰。
1984年初春,我在《莲池》编辑部改稿,翻阅办公室报夹上的《天津日报》时,猛然发现孙犁先生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评论》版上的《读小说札记》,首段就写道:“去年的一期《莲池》,登了莫言作的一篇小说,题为《民间音乐》。我读过后,觉得写得不错……小说的写法,有些欧化,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小说的气氛,还是不同一般的,小瞎子的形象,有些飘飘欲仙的空灵之感。”
我现在还清楚记得这些文字,但依然无法描述当时的心情。
孙犁先生的这段评价,对我后来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拍板决定录取我的徐怀中先生也是河北人,他非常喜欢孙犁先生的小说,对孙犁先生的人格也有着极高的评价。我觉得徐怀中先生的小说里,也有“荷花淀派”的美学风格。
入学后,给我们讲文艺理论课的冉淮舟老师是孙犁研究专家。他浓郁的保定口音让我倍感亲切,我在保定文坛的那些老师,都是他的朋友。
去年5月初,我重返白洋淀,参观了坐落在嘎子村里的“徐光耀文学馆”和“孙犁致徐光耀手书陈列室”,见到了很多朋友的照片与孙犁先生的大量墨迹,回忆起很多往昔的生活画面。当然,感受最深的,依然是孙犁先生在保定这片文学沃土上乃至中国文坛上持续不断的影响。 2024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