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贺硕怡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要培育城市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功能,打造区域成果转化中心。天津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伴随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迅猛推进,高等教育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斥着诸多深刻而灵活的转型节点和增长节点。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承载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强化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满足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的时代需求,加速知识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协同共长,完成创新驱动与引领未来的功能革新,是不争的内在逻辑链,也是必争的战略着力点。

  一、实施教育提质升级改革,提高人才供给质效

  完善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兼具理论素养及数智思维的新时代卓越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阶劳动者。政府层面,面对毕业生输出与产业劳动力需求不适配的问题,构建城市规模、教育布局、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联动格局,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体系。加快高等教育集群建设,实现大学间的优势互补与高等教育投资合理化,发挥整体效应。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筑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增加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权重系数,引导科研人员将研究重心集中在触及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上。高校层面,按照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增量及结构变化,更新办学理念、优化研究范式、对接产业需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校施策,依托特色学科,凝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切合的专业体系与课程设置。完善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阶式教师发展体系与评价激励制度,提升其跨学科专业素养及伦理责任感。利用混合现实技术等新兴媒介促进其教学数智化转型。凭借校内外资源融通平台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促进教师甄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理论授课与实践发展的动态接轨。对照培养方案,组建面向产业前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意识,淬炼学生探索产业前沿技术的能力。

  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营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打造政府、高校、企业战略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对接,达到知识生产集群的跨界联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优越的内部环境。政府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进资源和要素一体化配置。完善法律体系,促进企业参加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升创新成果落地应用率。高校层面,灵活设置科研机构,促进资源共享、人员合作、科研协同。利用5G等数字技术,搭建开放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重点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智慧教育云平台等技术,打造远程互动教学、移动学习、在线教学督导等功能的新型教学环境。结合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库,精准培养,使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企业层面,立足理论研发与产业转化的“补链功能”,以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为关注重点,弥补高校单向输出造成的服务需求不匹配问题。发挥“出题者”功能,甄识新兴领域发展需求,以量子技术、人工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为抓手,专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拟定需求清单,倒逼高校创新范式调整。履行“协同者”的义务,强化数字化联盟建设,提升实践基地的培训效能。

  三、厚植高水平开放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

  优化以自主培养为主、国内国际联合培养相互呼应的机制,形成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层面,聚焦全球教育大格局,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力,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完善国际化发展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架构,激发国际发展动能,为国家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不断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政策,营造文化包容氛围,延揽全球英才,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学校层面,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跨国教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延展国际交流规模,提升交流培训质量。增加发表国际论文的考评比重,激发教师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借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平台,利用全息远程互动教室等媒介,进行跨境授课及教研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和教育成果的国际认可。增加并保障学生参加新质生产力所涉学科的国际交流机会,通过留学基金、学分互换等制度,激发学生内驱力。提供数智化培训服务,使学生更好更快融入留学国家的文化氛围,提升其全球胜任力。

  (作者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