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家读书
一本虽非“空前”但注定“绝后”的书(图)
徐剑
  《我的解放战争》,沈如峰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新四军老战士、第三野战军记者沈如峰的战地日记——《我的解放战争》出版了。沈老的这部日记体著作,有若干特别之处:贯穿 1946年—1950年解放战争全过程,使人们对我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直至胜利有更为生动具体的了解;未经删改、保留原貌,故真实可信度很高;身为记者,掌握的信息量较大,文字水平较高,不是一般的流水账,可读性较强。这部日记被尘封了70多年,作者自己大概都忘记了,直到他逝世两年才被后人发现,具有“出土文物”“古董”一样的特殊价值。可以想见,在长达数年连续不断的行军作战环境里,在没有电灯只有油灯、蜡烛的条件下,坚持笔耕不辍记日记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情。另外,这十几个日记本居然历经风霜雨雪、长途跋涉而完好保存下来,又是多么的不易。我大体可以断言,这样的日记虽非“空前”,但注定已经“绝后”,再不会有这般关于战争年代的日记体文字问世了。正因为稀缺,方显珍贵。

  沈如峰不是指挥员,故日记中没有运筹韬略。他也不是一线上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不曾白刃搏杀。他是华东野战军(三野)的一名战地记者。战争时期新华社系统有一整套通联方式,记者们上“通天”,能够接触到各级首长,直接获得华野总部的指示要求,较快了解战局战役进程;下“接地”,必须及时将战斗情况和英模事迹报道出去,故属于消息灵通人士。沈老用近似白描和略加文学修饰的笔法,记录了战争概况、敌我态势、战斗片段、行军过程、战地生活、民情实景以及有关政治工作和军心士气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为深入了解华东战场和淮海战役提供了真实佐证,对解放战争从多视角各维度进行了大篇幅文字素描。

  沈如峰出生于上海一个破落的资产阶级家庭,1942年16岁时入党,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时20岁。日记记录了一名青年知识分子党员在极端恶劣的战争条件下,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不改理想,信念弥坚,靠意志支撑病体,为胜利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令人感动至深。他在日记中有十几次谈到时刻准备着牺牲的问题,他能够达到坦然面对、无所畏惧的境界,是由于他自觉学习革命理论,坚信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坚定了要为劳苦大众谋解放、为国家谋富强的奋斗初心。读者必可体会,当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由无数有坚定理想的人所组成,这个党和军队确实是战无不胜的。

  日记记录的是战时生活、行动,也记录了战争中人的思维、情感。《我的解放战争》中有一个闪亮点是作者对未婚妻王萍的思念和爱情。作者对分处于不同战场、地域、环境的恋人执着坚定的感情,是支撑他事业、工作乃至生命的另一个精神支柱。日记真实表达了革命队伍中纯洁的爱情,表达了一个人在献身革命的同时并不排除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人性的光辉烛照人生的道路,同时也展示了革命者“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崇高精神境界。其中长途寻找恋人的内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而不间断写信给恋人的细节,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余音绕梁。沈如峰、王萍的故事,仅是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战争恋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不会重演了,但精神主旨仍可为当代人回味借鉴。

  《我的解放战争》突出反映的就是一个主题:革命胜利真的来之不易。战场记者沈如峰当年记日记完全不是为了发表,他如知道70多年后自己的记录还能以一个独特的侧面加深人们对当年战争的了解,应会感到欣慰。沈老的日记中记载了众多人物,男主角其实是他自己,女朋友王萍则是女主角。真有兴趣读完这40余万字,男女主角的形象似乎会从书中走出来。这形象其实很平凡,只是千万革命者中的普通一员,但也真的体现出那一代青年人,特别是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状态,历经艰险苦难而不悔,坚信事业一定胜利!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