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域热点
拥有大模型“大脑” 擅长办公场景任务
北京“数字员工”在津上岗
本报记者 袁诚

  当您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重复性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位懂行且不知疲倦的“数字员工”来帮忙,那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大模型从研发走向应用,化身“超级助手”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日前,多家北京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数字员工”陆续在天津上岗。这批数字化“打工人”刚“入职”就秒变资深助手,无论是智能问答、信息检索、指标查询,还是编码、写财报、数据分析等都不在话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能。瞄准打造新质生产力,京津协同创新,双城产业融合,企业加快引入培养数字化劳动力,成为数智转型新现象。

  “数字员工”打通大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

  “‘数字员工’擅长处理公文、合同、财务、人事等办公任务,能为每个员工构建私人的办公助手,全面提升工作效率。”记者见到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孙莹时,她正为客户介绍“数字员工”。

  “我们的‘数字员工’产品以大模型技术为基础,融合了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可以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完成各类办公任务。目前,公司在津积累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荣程集团、国能天津港务、天津钢管等50余家大中型企业客户。我们将尽快面向天津客户推广包括‘数字员工’在内的多款智能产品,让更多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天津信创产业及数字化转型。” 孙莹说。

  前不久,来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举发布了“数字员工”开发助手、知识管理和问答助手、文档审核与风控助手三款AI智能体产品。“这些‘数字员工’有着独特的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复杂任务执行能力,能完成一些高价值、复杂流程的工作。”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汪冠春对记者说,目前,公司京津冀地区的客户占比超过30%,包括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天津医药集团等知名企业。最近,公司还要跟三地的银行机构、整车企业、钢铁公司深入对接,让更多“数字员工”尽快“入职”,创造更大价值。

  “数字员工”的背后,有着大模型的“神助攻”。比如,作为中国电科旗下上市公司太极股份的全资子公司,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员工”以中国电科的“小可”大模型作为“大脑”,能轻松完成一系列业务流程和任务。来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数字员工”系列产品兼容多种大模型技术,可以让简单重复的工作实现自动化,让复杂重复的工作实现智能化,逐步实现人机协同。

  “要把大模型从‘原子弹’变成人人用得起的‘茶叶蛋’。”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以电脑为例,当年超级电脑并没有引发工业革命,而是个人电脑走入了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才带来了信息化的工业革命。业界称,“数字员工”产品打通了大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也能让人们摆脱重复性、枯燥繁琐的工作,腾出精力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人机协同加速企业数智化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快落地,大模型被陆续嵌入企业、“装进”终端,数字化劳动力军团大步走来。

  在汪冠春看来,早期的“数字员工”如同有了人的“眼睛”和“嘴巴”,能解答一些简单问题;后来叠加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能处理各类报销、出行票据,参与绩效管理和招聘工作,多应用于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等部门。而现在,“数字员工”正加速迈入AI智能体时代,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仅能像人类员工一样理解、交互、决策并完成动作,还具备上下文记忆和自省修正能力,能够对复杂的工作进行拆解和规划,成为真正的智能劳动力。

  “数字员工”加速进入职场,是否会完全替代人们的工作?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答复说:“‘数字员工’在重复性高、精确度要求严格的岗位方面可以替代人们的工作,比如客服、行政和后勤、生产线上的工作等,但在许多领域,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艺术创意、情感交流、人际交往、领导管理、个性化服务以及需要深度专业知识和判断的领域,难以替代人类员工。”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将是“数字员工”与人类员工协同合作的时代。通过人机协同,企业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员工”的高效、智能优势,并保留人类员工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从而实现更高效、更优质的工作效果。

  在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看来,“数字员工”是虚拟人的一种,此外,人们还经常接触到虚拟主播、虚拟偶像。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迭代,我国虚拟人产业高速发展。2023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天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坚持政策先行、技术为先、产业发力、应用牵引,全方位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级,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实施产业基础提升行动,推进核心芯片和底层软件技术攻关,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实施支撑平台搭建行动,建设自主、开放的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服务平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智能终端扩增行动、跨界融合深化行动等,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