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天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74岁老人,45载跨越山海——
只为让藏家娃娃看到前方有“光”
本报记者 胡萌伟

  5月23日,驻津央企中交天津航道局(以下简称天航局)大厦里,一群特殊的客人远道而来。他们是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教育局副局长吕鑫以及类乌齐县师生代表。他们要向曾经援助过他们的天航局退休干部李纯民和天航局专程来表达感谢……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是李纯民退休后第24次进藏。

  同他一起进藏的,还有来自天津医院小儿骨科的张中礼和陈兆强两位主任医师。在李纯民的邀请下,两位医生又一次放弃休假,从天津远赴昌都,在西藏昌都市藏医院免费为3名先天肢体畸形的患儿进行手术。

  行程马不停蹄。5月2日9时30分,他们到达昌都邦达机场。来不及克服突然出现的高原反应,几人便立即乘车前往昌都市区,到达市区后简单吃了碗面,又直奔昌都市藏医院。13时,两位医生已经投入到紧张的手术筹备工作中。

  接受手术的患儿是3名小女孩。一名8岁,左马蹄足,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术”;一名9岁,右肌性斜颈,拟行“右侧胸锁乳突肌松解术”;一名6岁,左马蹄内翻足,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术”。

  直至5月3日上午,3个孩子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

  李纯民和两位医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看着孩子们康复的双腿和满脸的笑容,高原好像也没那么高了,空气也没那么稀薄了。”陈兆强说。

  “西藏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医院都没有配备小儿骨科这个专业科室,有相关经验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放下心来的李纯民仍一遍遍地翻看手机备忘录里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他说,“想要解决问题,要么带孩子们去天津,要么有专业医生愿意来西藏,当然,能在西藏完成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李纯民和西藏的故事说来话长。

  1979年,他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告别刚满四个月的孩子,奔赴距离天津3000公里的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工作,一待就是5年。

  因为“得到过太多藏族干部群众的照顾和关爱”,类乌齐从此成了他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

  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李纯民署名“七九年援藏干部”捐款1118元,这也是建设总指挥部收到的第一笔捐款。2007年李纯民创办“齐兴助学基金”,他积极奔走社会各界,截至目前筹集资金超1300万元,其中李纯民个人捐款近130万元,用于改善类乌齐县偏远牧区学校教学条件,遍及15所学校,超过5000名藏族师生获益。退休后,随着藏区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他又联合天航局发起了“天天向上”活动——让孩子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去天津看大海”,至今已连续开展10届,来自类乌齐15所中小学的120多名优秀学生和基层教师代表完成了京津之行。

  2019年起,李纯民开始关注昌都地区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先后多次奔赴天津、成都等地寻找解决办法。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治疗费用,帮助语言不通、身体残疾的藏区儿童解决实际困难,2021年,在天津援藏前方指挥部的支持和协调下,李纯民同天津医院达成合作意向,由“齐兴助学基金”提供医疗费用,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医生配合,共同为患有肢体畸形的藏区儿童开展公益手术。

  至今,这项被称作“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接力”的公益活动已经持续了4年,为5名患有残疾的藏区孩子进行了手术。治疗后,5名患儿康复良好,还专程录制了感谢视频发送给李纯民和两位医生。视频中,他们深情表示:“感谢天津的李爷爷!感谢天津援藏队的亲人们!”

  “孩子们能够重新站起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是莫大的欣慰。”张中礼说,“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我们也愿意为藏区孩子们贡献更多的医疗援助力量。”

  吕鑫说,接下来,还有4名患有严重肢体畸形的孩子将被送往内地接受治疗。在李纯民、“齐兴助学基金”、天津医院等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这些藏族孩子们即将迎来崭新的人生。

  45载跨山越海,只为让藏家娃娃看到前方有“光”。“我已经74岁了,能来西藏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了。”李纯民说,“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尽我所能再为西藏的教育多做点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