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奔马
踏燕而飞惊世界(图)
周惠斌
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藏

  每年的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铜奔马,其昂首云天、踏燕而飞的天马形象,昔日是大汉军力强盛的象征,如今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图形,以非凡的艺术魅力饮誉世界。

  一经出土 惊艳天下

  铜奔马的发现纯属偶然。1969年9月,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第13小队村民,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号召下,在雷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东南角下挖掘战备地道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墓内棺床上有两具尸骨骨架,周边排列着大量整齐的铜人、铜马、铜车等殉葬品。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铜奔马格外引人注目。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公斤,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优点于一身,胸满臀圆,躯体壮硕,体态矫健,三足腾空,强健的右前腿大步跨越,右后蹄轻盈地踏在一只正展翅作回首惊望状的飞鸟身上,头微左顾,昂首嘶鸣,长尾飞扬,神势若飞,给人以腾空飞驰、一跃千里的真切感受。

  铜奔马出土后,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和重视。1971年9月中旬,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访问我国西北地区,19日下午,郭沫若抽空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不由得被那组铜马、铜车组成的仪仗阵深深吸引,对那件铜奔马更是赞赏不已,称之为稀世珍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郭沫若回京后,建议国家文物部门将铜奔马调往北京,补充到正在故宫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中。铜奔马在北京一经展出,立即震惊了史学界和考古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称誉它是“无价之宝”。从此,铜奔马闻名遐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观赏了铜奔马。1973年至1974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的重要展品,铜奔马先后在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美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展出,惊艳天下,四海齐赞铜奔马,盛况空前。

  自1973年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数十种以铜奔马为主题或主体图案的邮资票品,包括普通邮票、纪念邮票、小型张、小本票、明信片等邮品类型。1983年,当时的国家旅游局把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铜奔马为国宝级文物。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中学历史课本。

  1986年,甘肃武威市将铜奔马确定为该市城标。2018年12月,原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上悬挂的三面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徽标,移交给甘肃武威市,其塑像被安置在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铜奔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象征。

  文物主人和制作背景

  关于铜奔马的制作年代、主人和名称,数十年来,专家学者披沙拣金,潜心考释。

  甘肃省博物馆当年在“考古报告”中,根据出土的“五铢钱”和马俑胸前“守张掖长张君”“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基本判定,雷台下古墓的年代为东汉晚期,大致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186—219年)”;铜奔马的主人是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的东汉人“张君”“张某将军”。

  1989年,甘肃武威的考古工作者白明、董洪经多年研究,指出铜奔马的主人是东汉明帝时的武威太守张江。《后汉书》记载:“张江为武威太守,因军功,封南阳析侯,因氏焉。”另据清人张澍《凉州府志备考》记述,东汉时期,在凉州任职的唯一张姓“侯”兼太守的正是张江。历史上,张掖县是武威郡和青海门源之间往来的咽喉之地;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西羌人攻打凉州,张掖峡口是必经之路。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羌人在今青海一带大肆掳掠河西郡县,武威郡太守、“左骑千人”兼张掖长张江,拜“破羌将军”,领兵数千,率骑戍边,因奋勇御敌,保疆有功,受到汉明帝诏令嘉奖赏赐。

  约公元60年,张江在武威灵渊池筑陵建墓。他令匠人以汉武帝钦定的“汗血马”为原型,用青铜铸造了两匹“天马”,一匹送至京城洛阳,汉明帝迎置于平乐观,史称“凉州贡马”,后在董卓之乱中被毁;所幸另一匹在他死后,作为殉葬的铜制马神,被置于墓中供奉,1900多年后出土重生,成为今日的稀世国宝。

  那么,如何给铜奔马拟取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呢?首先,得确定它是一匹什么马?一种说法是“天马”,它与汉武帝时引进的“天马”也即“汗血马”很像,体型高大,神骏不凡,是河西走廊土著居民崇拜的图腾,在汉代具有崇高的政治象征意义;一种说法是“神马”,又名“天驷”,也称“马祖神”;一种说法是“紫燕骝”“飞燕骝”,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速度快,胜似飞燕。

  其次,铜奔马马蹄所踩的“飞鸟”是什么鸟?一种说法是展翅的飞燕;一种说法是“龙雀”,也即秦汉时期传说的风神“飞廉”;一种说法是“燕隼”“飞隼”,体型大小如鸽,形似雨燕,飞行迅速。此外,还有“乌鸦”“鹧鸪”等说。

  铜奔马一开始被冠以“铜奔马”之名,简明扼要,但有马无“鸟”,不能尽如人意。后来,专家学者根据它由“马”和“鸟”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将它命名为“马踏飞燕”。亦有学者引经据典,称它为“天马逮乌”“马超龙雀”等,依据是:铜奔马足下所踏之“鸟”,是代表神话传说中的“乌鸦”,即“太阳”,意指它的速度已经超越或者逮住了“乌鸦”,故命名为“天马逮乌”;或根据所踏之“鸟”是“龙雀”,因而命名为“马超龙雀”。

  以上几种名称,相对来说“马踏飞燕”为人们的接受度最高,广为人知。但是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官方数字网站,我们可以看到铜奔马依然是这尊文物的名称。

  构思巧妙 工艺卓越

  汉代视马为财富的象征,盛行车马冥器随葬墓主,因此可以说,铜奔马是汉代尚马民风影响下所铸造的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

  “马踏飞燕”构思巧妙,工艺卓越,造型优美,神态生动。设计和制作者捕捉并定格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双翅展开、回首惊顾的飞燕这一瞬间,通过浪漫的艺术想象、精湛的制作工艺,突出了奔马风驰电掣、急速向前的动态形象,而其左侧的两条腿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更是表现出古代凉州一带河西特种良马经过训练后展开“对侧步”“走马”的特征,令人叹为观止。

  制作者有意将马头和马颈往后收缩,让支撑马全部重量的右后腿尽量前伸,并让右后蹄踏在飞燕身上,使整匹马的重心处于一条垂直线上。同时,巧妙地利用飞燕的躯体形成支点,稳定重心,再加上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从而保持了奔马的整体平衡,极其符合现代力学的平衡原理。此外,借助用以固定铜奔马的燕形底座,扩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燕头、双翅、燕尾呈伸展状,如同三角支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内涵融为一体,有效地支撑了奔马的平衡和稳定,更加衬托出奔马凌空飞翔的迅疾气势。具体制作中,则采用“分范合铸”工艺,先是分别铸造马身、马尾、马腿、飞燕等构件,再合铸成整体,并且在马腿内夹入铁芯,以增强马腿的支撑力和强度。凡此种种,充分表现且印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

  据当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介绍,铜奔马出土时,头部和背部残留了明显的彩绘装饰痕迹,据此可以推知,当初铜奔马身上涂绘了朱、白、黑等多种颜色,如口腔、鼻孔、眼内周角涂以朱色,眼珠、牙齿涂以白色,黑墨点睛,并用墨线勾勒唇、须、鼻、目、眉、鬃等处,其他部位也相应施彩。然而,在古墓中历经近两千年时间,特别是出土以后,这些绚丽色彩随着青铜表面的锈蚀而逐渐脱落,化身为一匹“绿马”,不过,马腹鞍边至今尚存有些许朱、白色彩绘残痕。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艺术地再现了汉代将士英勇威武的豪迈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品质,堪称中国雕塑史上的不朽杰作。“马踏飞燕”雄姿勃发,轻盈奔放,飒沓疾如流星,遨游天地六合,蕴含着博大气势和恢宏神韵,如今已成为东、西方文化和旅游交流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进一步彰显出它作为华夏瑰宝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