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与节气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图)
张勃

  《五绝·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24个段落并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长期以来普遍地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以至围绕节气出现了民谚、民谣、对联、曲赋等多种文学艺术作品。诗词作为按照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也与节气密切相关。因节气而写,为节气而写,写节气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诗词为数众多,代代有之,且不乏精品佳作。

  这些诗作大多为不同时代诗人创作的关涉某个节气的单一作品,但也有二十四节气组诗。比如敦煌遗书中有组《咏廿四气诗》,题“卢相公”或“元相公”撰,一般认为“元相公”即元稹。《咏廿四气诗》共有二十四首,以二十四节气为吟咏对象,采用格律谨严的五言律诗格式,从立春开始,按照节气的先后顺序一一写起,每首诗针对一个节气,立足不同节气的气候、物候、农事生产和民俗生活,展现了每个节气的独特风貌,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二十四节气组诗,也是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弥足珍贵。

  总体上看,不同节气的诗词数量不一,其中关于立春、清明、冬至的较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几个节气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它们在诗人心中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大体而言,节气诗词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描写气候、物候

  抒发所思所感

  节气虽然是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却是通过气候、物候之变来反映的。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相应的气候和物候,比如雨水时“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小满时“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小暑时“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小雪时“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诗人的心灵是敏感的,并有着更强的生命意识。在中国传统社会,这种敏感和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对气候、物候之变的感觉上。风霜雨雪、草木荣枯、飞鸟去来、蛰虫伏苏,都会引起诗人的关注。他们往往通过描写气候、物候来表现对于特定节气的感知,唐代曹松的《立春日》一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鸟啭星沈后,山分雪薄时。”在这里,树木、大地、小鸟、积雪,都成为指时的符号,它们当下的状态正揭示出立春时节的特点。又如唐代徐铉的《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一诗中,篱菊、塞鸿也都是指时的符号:“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然而,气候、物候不仅是指时的符号,更是诗人抒情言志的重要媒介。这早在宋玉的《九辩》中已有很好的反映:“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在诗里,燕子和大雁的南飞、蝉的无声、鸡的悲鸣、蟋蟀的夜行等,都是标志秋天到来的物候,它们向人们昭示着一年已经过了一半,也意味着个体的生命已经过了中年,从而形成自然物候与个体生命的对应关系。正是基于此,作者发出了“蹇淹留而无成”的人生感慨。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词中运用争奇斗艳的花朵、刚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和薜荔、莓苔等充满生机的物色以及优美的歌声,巧妙地呈现了春分时节的风景。然而,作者的目的并不止于呈现春景,更要表达“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的思绪与愁怀。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通过描写气候、物候之变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堪称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而这一传统遵循的逻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已有很好的总结,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过,虽然“情以物迁”,但真正令诗人心动的其实是“时间”。

  气候、物候之变是节气推迁的表征,也是节气推迁的结果,而节气推迁的实质是时间的流逝。只不过由于节气的存在,时间的流逝成为一个节气向另一个节气的过渡,或者说成为一个节气对另一个节气的替代,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仪式感。节气日成为时间的节点,因节气推迁而来的物候之变则成为时间显现的方式。白居易说:“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物候之变让诗人深刻地感受到季节的更迭、岁月的无情、年华的易逝和人世的变迁,并由此心生无限感慨;思乡怀友、吊古伤今、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等等,遂成为他们情感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之中,春秋两个季节更容易令诗人心动,时节诗更多表达的是惜春、伤春、谴春、悲秋、惊秋、感秋之情,因而,比之冬夏,春秋更堪称“诗的季节”。

  【二】

  记述农事活动

  反映百姓疾苦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得益于我国较早就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形成后又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种田无命,节气抓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误农时,是农业获得丰收的基本保证,农民们则根据时节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用艰辛的劳作求得家庭幸福、衣食饱暖。

  对此,一些关心百姓疾苦的文人用诗歌体裁记述下来,其中最优秀的莫过于《诗经》中的《七月》。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充分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苦与乐,其中的一个段落为:“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农夫月月做着各月应做的不同的农事,并有着不同的心情。时间的节奏就这样决定着他们生活的节奏。

  同样的诗在后代也不断出现,陶渊明、孟浩然、韦应物、苏轼、陆游、范成大等诗人都曾留下佳作,而一些诗深刻地反映农民的艰辛和受到的盘剥。其中,韦应物的《观田家》从惊蛰节气入手写农民的不易,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清代陈恭尹的《耕田歌》诗云:“耕田乐,耕田苦。乐哉乐有年,苦哉不可言。……二月稻芽,三月打秧。五月收花,六月垂垂黄。再熟之田始有望。三月打秧,六月薅草。一熟之田,九月始得穫稻。……上官不待熟不熟,昨日取钱今取谷。西邻典衣东卖犊。黄犊用力且勿苦,屠家明日悬尔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深深同情。

  【三】

  描述节气习俗

  记录节事节物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特点是与节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方面表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因吸纳了相关节气日的礼俗活动和文化意义而变得更加丰富,比如春分对社日、夏至对端午节、秋分对中秋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一些节气日如立春、清明、冬至等,本身就是官民重视的传统节日,它们有着十分多样的习俗活动和节事节物。这些习俗活动和节事节物也被诗人骚客看在眼中,转入笔下,化为诗行,成为诗词宝库里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成为今人考察古代节日习俗的重要依据。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春天来到的标志时间,至少从汉代起,一直到清代,政府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后来更演化为鞭春、演春、送春、吃春卷等多种礼俗活动。每届立春,人们要拿春幡,戴春胜,执春杖,打春牛,苏东坡的《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便描绘了宋代海南的立春情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读来如有春风拂面,仿佛整个人都笼罩在春天的气息中。周复元的《迎春曲》一诗,描摹的是明代北京的立春:“淑气晴光万户开,芊绵草色先蓬莱。林皋百鸟声相和,宫阙五彩云相回。东风猎猎赤旗止,金甲神人逐队起。群公吉服迎勾芒,乡人傩衣驱祟鬼。豹虎竿头御河柳,游丝荡漾莺求友。春胜春蛾闹五侯,恩光暗入谁先有。”从中可以想见当时的立春是何等的繁荣昌盛。

  南朝诗人刘孝威的《咏剪彩花诗二首》、徐勉的《咏司农府春幡诗》,唐代雍裕之的《剪彩花》等,则都是对剪彩花这一立春节物的描写,其中一首《咏剪彩花诗》云:“浅深依树色,舒卷听人裁。假令春色度,经著手中开。”描写了剪彩花令春色长驻的特点,别有一番趣味。

  又如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在唐代时发展成为节日,一直到今天仍然流行,扫墓祭祖与春游娱乐(如斗鸡、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是其主要习俗活动。清明节是将生死并置的节日,一方面慎终追远,感恩逝者;另一方面关心当下,珍爱生命。这种巨大的张力对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诗人总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而历史上的清明节诗词颇为洋洋大观,而且至今仍在不断生产。

  宋代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词云:“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桐花绽放,杏花盛开,桃花灿若云霞,人们倾城出动,寻芳觅胜。踏青的人是如此的多啊,路旁遗落了数不清的珠翠簪环……柳永的长调慢词用光艳明媚的色调描绘出宋代人清明时节踏青出游的热烈场面。

  【四】

  描写个人活动

  留存历史记忆

  节气日是特殊时间,诗人们往往在节气日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从而形成非同寻常的节气日生活和情感。这些稍纵即逝的节气日生活和情感成为重要的写作素材,经由诗人的兰心蕙质、如花妙笔得以长留人间,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仅以立春日为例,就有多首诗作。比如南朝陈后主某年立春日曾与张式、陆琼、顾野王、谢伸、褚玠、王縘、傅縡、陆瑜、姚察等九人一起在玄圃泛舟并作诗,留下《立春日泛舟玄圃各赋一字六韵成篇》的诗作,又与张式、陆琼、顾野王、殷谋、陆瑜、岑之敬等六人在玄圃泛舟并作诗而留下一首《献岁立春光风具美泛舟玄圃各赋六韵诗》。

  还有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描写了立春日自己值班结束后,与钱员外一起把臂同游曲江的情形,诗云:“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这里,诗人看到柳树刚刚长出嫩黄的浅芽,看到河水散发出早春特有的新绿,天色向晚的时候,风光更加动人,游人却不多了,此时此刻,诗人与朋友尽情享受美好,尘世间的杂念荡然无存。

  白居易的另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则描写了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作者孤身一人在异地过冬至的情形。在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期,冬至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不仅朝廷要放长达七天的假期,民间也十分重视,大家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热闹景象。在这理应合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日子里,白居易却孤身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在万般思念家人的乡愁中,白居易写下这样的诗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瑰丽的想象,作者只是用直率质朴的语言和精巧别致的构思,描绘出一个灯前抱膝枯坐、怀亲思家难以成眠的孤寂的游子形象,以及一幅家人深夜不睡思念远行之人的温暖画面。

  除了文人创作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节气诗歌,虽然在审美价值上与文人诗词相比稍逊一筹,但也很好地揭示了节气的特点,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这首节气诗歌,就是一篇很好的作品:“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整篇诗歌共24句,每句5个字,前22句每句状写一个节气,简明扼要地突出了从立春到冬至22个节气的气候、物候变化或农业生产,倒数第二句将小寒与大寒连在一起说,为最后“转眼又一年”留下了空间,而这一句既是全诗的总结,又表达出对时间迅速流逝的不舍与感叹。

  中国文学史上关于节气的诗词数量众多,这既是二十四节气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二十四节气,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作品,而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传播,则进一步加深了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清明时节雨纷纷”“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千古名句,不断提醒着人们节气的存在,也提醒着人们一定珍惜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