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沽上丛话
邮缘(十五)~~~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邮缘(十五)
“邮魔王”黎震寰
吴裕成

  一枚枚方寸大小的邮票,以严苛的选题筛选与考究的票面设计,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汇为海量的图像数据库,在服务邮政的同时,造就了庞大的拥趸。热衷于此的人们互为邮友,其中佼佼者称为集邮家。所谓邮缘,既是人与集邮品的那些事,也是人际交往。

  这里,谨忆集邮家黎震寰先生。

  初识黎先生是在1985年5月。“我的年岁,年份末两位数减二”,他笑着说。那年先生83岁,在家编《天津集邮》。这是季刊,天津市集邮协会主办,1983年6月创刊。请这位耄耋老人编刊,可谓一种延续。早在1950年津门集邮界创办《天津邮学月刊》,就邀请黎震寰担任编辑顾问,每期审稿把关。

  交往多了,熟稔起来,听黎先生谈及一些过往。上私塾,上学堂,学英语,年轻时的黎震寰有过潇洒的生活,曾陪阔太太们打牌,以张勋太太为首。20岁出头入职铁路局,开始集邮,是京津地区较早的集邮者,天津邮票会的发起人之一。1943年,他出版了旧中国第一部邮票史书《中国邮票图鉴全集》。1952年,《中国人民邮票图鉴》在香港印行,首次系统介绍中国解放区邮票。

  编著这样两部邮票图鉴,需要藏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吧?我曾提问。黎先生说,初涉集邮时没设专题,几年后确定专集中国票,渐渐积攒了不少。要编图鉴,还不够,就向邮友借,或者出让一些、收进一些,互通有无。

  先生所著《中国邮票图鉴全集》,书前加贴的扉页上,1979年5月题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中文写的旧中国邮票史。我编写此书的动机,是想替我国集邮界争气。在此书出版以前,有关中国邮票的专书都是外文的……此书只印三千册,不到半年已销售一空。此本是当时试印的样册,留作纪念罢!”1981年10月的题记,提到当年集邮书请人作序之滥,及他为本书自撰序言对此提出批评,最后写道:“这也算邮坛掌故之一,述供一笑。” 1982年2月,他又在那页题记的背面用铅笔写下两行字:“中国邮票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已办到),中国邮票价要由中国人来定(尚未办到)。”老集邮家的这些随想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集邮史。

  关于“大龙邮票”,我曾记录下黎震寰讲述的故事。1940年的一天,时任天津邮票会常务理事的黎震寰,与天津邮局邮票发行总经办人徐家麟聊天得知,徐的岳父经历过1878年大龙邮票的首发——那天,邮政柜上第一次来了邮票,印着龙,五分银。随即发售,徐的岳父买了一枚作纪念,因为恰值生日:旧历六月二十五——这一年岁次戊寅,公历为1878年7月24日。黎震寰向天津邮票会副会长李东园说起此事,后者正在东马路青年会主持集邮讲座,便让这故事上了讲台。同年7月出版的《天津邮刊》载文,认为大龙邮票首发日期应是7月24日。

  时间过去40年,黎震寰旧话重提。集邮家杨耀增在1982年第6期《集邮》杂志刊文,引述从黎震寰那里听到的故事,以证大龙邮票7月24日天津首发之说。半年后,上海海关杜圣余在《集邮》杂志披露,档案记载大龙邮票于1878年7月18日寄往主持试办邮政的天津,天津海关于7月24日签收。《集邮》杂志的两篇文章,引用口碑材料一文在前,列举档案史料一文随后,真可谓天造地设般相互印证。

  就此,大龙邮票首发日期可以论定了吗?遗憾的是,天津海关没能找到相关记载。在当年试办邮政的五个地方之一的牛庄(营口),发现了1878年8月1日的发行记录。著名集邮家孙君毅据此主张“8月1日首发说”,并向各地知名集邮家征求意见。黎震寰复函说:“天津是大龙邮票的发源地,那时又迫切需要邮票,既然7月24日收到,则发行日期不会落在牛庄之后。你因目前只能找到牛庄有正式文件,就认为8月1日是大龙邮票首次发行的日期,这种‘有奶便是娘’的想法,我不能同意。”孙君毅回信表示坚持己见,同时认为黎震寰的看法也有道理。

  作为著名集邮家,黎震寰识珍辨伪,眼力十分了得。清代发行的慈禧六十寿辰纪念邮票,通称“万寿票”,随时光流逝而成珍稀。有人伪造了一批“万寿样票”高价售卖。这骗不过黎震寰,被他鉴别出来。邮商想捂盖子,游说他不要多管闲事,威胁、利诱兼施。黎震寰不听那一套,在1950年5月出版的《天津邮学月刊》上揭露造假,一时轰动邮坛。众邮商损失惨重,为泄恼恨,送黎震寰外号“邮魔王”。黎震寰一笑受之,还刻成印章,与邮友通信时使用。我自制的一枚明信片,黎先生题签并钤章“邮魔王”——圆印朱文,篆字纤细而清晰。

  说起《天津集邮》编务,黎先生以“默默耕耘于盛世,不求闻达于诸邮”两句话书写相示。书桌上一摞信件,有约稿的、有退稿的。他说选稿、编稿都持严格的标准,有不合事实的,尽己所知,代为修改。别看是季刊,每期要看十多万字来稿,选出五万字,由季刊编委会审定,再编目发排。他说,兴趣所在,精力倒也还能适应。应黎先生之约,1987年我为邮刊撰稿《林崧的特殊收藏》。

  黎震寰先生1958年退休,后应邀为博物馆鉴定、整理邮票。他说,历博(原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邮票藏品较多,主要来源是没收汉奸物品、个人捐赠、海关没收物品,其中包括一些珍贵的解放区邮票。他说,几千年的邮驿史料与邮票合展,天津馆的这一选题策划是全国首创。年逾八旬,他为博物馆两位保管员开课讲邮学,每星期一次。课程由清代大龙邮票开始,讲过民国邮票,接着讲解放区邮票、商埠邮票、客票、敌伪邮票,还讲变体票等专题。每课都编写教材。平时看书做笔记,设两本“账”:一曰“流水账”,记编号、题目、出处三项;一曰“总账”,分门别类,将“流水账”上的编号做了归纳,以便查阅。

  黎先生是年轻时爱上集邮,把这爱好化为一辈子的学问求索不已的天津集邮家。牵头试办邮政、谋划大龙邮票的城市,在将近一个半世纪里,不乏多种多样的集邮故事。黎震寰,一位应该被记住的集邮家。

  吴裕成先生的系列文章“邮缘”至此刊发完毕。从下期开始,本专栏将连续刊发章用秀先生的系列文章“津门名家谈艺录”。 ——编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