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先生的《红旗谱》因展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而屹立于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之列。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面对这部作品我们仍然肃然起敬,那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先生在画坛更是独树一帜,造诣非凡。他少时绘画才能便显现出来,先后得到任艺圃、张化鲁、姚萼三位先生的专业指导,为日后的书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梁斌先生参加革命,一手秉笔,一手持枪,戎马倥偬,直到1957年重新拿起画笔,晚年所绘大写意画更是直抒胸臆,多年后,凭记忆又画了一幅《秋风红叶》,充满浓浓的忆旧之情。
走进梁斌先生的家,如进入藏书楼一般,上千册的碑帖书画让满屋飘着书香,一箱箱装帧精美的四库全书肃穆陈列。新中国成立后,梁斌先生经常往来京津两地,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平画店、琉璃厂等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蕴藉深厚的文化情愫让他遇到有缘的东西就尽力收藏下来。梁斌先生说过,《九成宫》《张迁碑》《礼器碑》《云峰山石刻》《爨宝子碑》都是他临习的对象;石涛、八大、金农、任伯年、吴昌硕、尹秉绶等都是他学习的导师。一方面,先生的古籍、名砚收藏非常有名;另一方面,渊博的学识和对历代名作的摹写实践,既开阔了他的书画视野,也使得他能轻松驾驭中国画笔墨语言。
先生的绘画造诣离不开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少年时期他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后来受革命文学的熏陶,喜爱郭沫若浪漫主义色彩浓郁的诗歌、小说,崇拜鲁迅、茅盾,接受了马列主义新思想,革命文学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他13岁参加革命,19岁成为“左联”作家。其间,为了阅读马列书籍,他努力学习英语、日语,从保定二师去北平求学时,已经能用日语翻译剧本了。他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先生曾说:“我的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是洋味儿的,连语言都洋味儿,因为那时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多,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转到土上来,完成了我的民族气魄与民族风格,突出了我的创作个性。”可见先生那时就是一位具备中外文学视野,怀有深厚民族情感的文艺青年。在《红旗谱》创作之前的14年间,先生做了大量的文学准备,他涉猎的体裁非常广泛,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戏剧剧本,短篇的、长篇的、古典的、现代的各种形式,凡能表情达意、激励时代精神的文学方式几乎无所不涉,这也奠定了先生文学艺术牢固的基石。
梁斌先生的中国画大写意《落日归鸦》《鱼戏新荷》《相思》《秋实累累》《秋色宜人》《洪紫店花椒》等作品似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在《白洋淀渔歌》中,他择人、舟、屋、苇,信手挥毫,留白处水天一色, 在焦墨白纸对比下,咫尺便得无际。他饱墨渲染汪洋的白洋淀,近处村落着墨一丝不苟,不厌其精地刻画屋瓦、窗棂,以及波浪般的屋檐,传递着满满的回忆。远处村落隐没在深深的芦苇荡中,天边的落日映红了屋瓦,渔民乘舟穿梭其间,或垂钓,或收网,不亦乐乎,画面抒情浪漫,既是中国画焦墨作品,更是一篇抒情的散文。视觉上苍茫浑厚,文学上情味饱满,虽浅白如话,却深意无穷,正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因为这就是他深爱的土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梁斌就是从这片土地里走出来的一位战士,从古今中外文学世界汲取营养,成长为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家,一位浪漫的文人画画家。
梁斌先生革命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并行发展贯穿一生,实现完美的结合。赏先生的画,可以从历史角色、生命本色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说到历史角色,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六十年一贯制,做一名战士为真理而战,为真善美而战。”他用实际行动和文学艺术作品践行着他的理想抱负。我们梳理他的革命旅程不难发现,他始终把个体生命与家国兴亡、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13岁参加革命,五下白洋淀,七上太行山,主动请缨随军南下,和平时期主动辞官著书。这样的人生履历反映在绘画作品中,就把万物的宏大气象与自己的革命经历所形成的宏大气魄结合在一起,比如他回忆革命峥嵘岁月的作品《阜平大黑山》《纪念陈庄战斗五十一周年》《狼牙山》等,以焦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突出了雄阔壮美的“梁斌气格”。中国画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而焦墨本身在不掺水的情况下,俨然就是醇厚浓烈的酒,在饱和度和行笔速度变化中产生深浅、虚实、焦润的强烈对比效果。对于一位壮怀激烈复归平淡的老人,更适合情感上质朴炽热的表达,给人大开大阖的气象,进而达到朴拙雄浑的意象美、言近旨远的文学美。
说到生命本色,梁斌先生念念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始终乡音未改,保持着农民朴素的生活习惯。《红旗谱》成为一部为农村革命铸史,为农民立传的巨著。当他拿起画笔时,笔下的万物便超出物理的局限,更从情从真。说梁斌先生的画格高,就是说他笔下的意象都赋予了人格。看他笔下的花木粗壮坚挺,昂首向天,像勇士,亦是自身精神的写照。老人家笔下的梅花,淡扫蛾眉不失高雅韵致。黄胄说“他画梅,多做满枝,老干虬曲,新枝横斜,全凭自己个性造型”,但“老在须眉”“充满健旺的生命力”。他曾于画面中心突兀地耸立着一棵松,如此处理虽然打破了构图上黄金分割的常规,但当我们看到“丈夫立如松,昂首向天穹”的题字时,不禁拍案称绝。如此正大气象,正来自先生那气质高洁、刚正不阿的人生底色。艺术评论家水天中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人们是在他的诗文基础上理解他的绘画,将人格、气节、诗文、书画视为整体生命的多角度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梁斌的绘画有着职业画家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
梁斌先生历经五十载,用生命写出《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献给中国革命历史,纪念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把战友、乡亲留在文学作品里永远铭记,转身回归他高洁、宁静的灵魂深处,自由徜徉在宽阔无垠、与世无争的绘画世界里。晚年,他在《梅为百花魁》中题词道:“你画你的,我画我的,各有各法。”此时他已人书俱老,万法由心,这是一种无法模仿的表达,无需技术上的宝典秘籍,不拘一格的表达纯粹是精神自然的流淌。他又有严格法度,务求去伪存真,笔下缤纷的花海,施以淡墨,一丝不苟,不以花轻可草就,千姿百态共从容。他借雨中的荷塘,表现天地间丰沛的雨露,浓淡相间的墨点磊磊落落,蕴藉勃勃生机。此处,他的世界纯净无染,心越千载,可以和《诗经》中的所爱载舞吟唱,可以和五柳先生抱朴归真宽衣醉卧,可以和东坡先生把酒临风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