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细微处读懂贾平凹(图)
胡忠伟
《读懂贾平凹》,王新民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陕西作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历程和骄人业绩,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到《浮躁》《废都》,到《秦腔》《高兴》,再到《古炉》《山本》《暂坐》《河山传》……时代和社会发生的大转折都在他的作品里。对多数读者而言,这样一个能量巨大、创作颇受关注的作家,是一个巨大的“谜”一样的存在,他的出身、生活、写作、交游……都令人颇感兴趣。而真要懂得他,却并非易事。《读懂贾平凹》从一个个细小的维度,以细腻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揭开了贾平凹身上的“谜”,展现了一个知名作家多彩而平凡的人生。

  王新民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后一直在陕西省出版系统工作。求学期间听了贾平凹的文学讲座并开始关注其作品后,王新民就与这位当代文学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数十年策划、编辑、研究贾平凹著作的生涯里,先后出版了《书友贾平凹》《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贾平凹图书策划出版畅销纪实》《〈秦腔〉大合唱》等20余部作品。王新民观察、研究贾平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独特丰富的视角。他与贾平凹的交往,是文字的交道、文学的缘分,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王新民为人善良忠厚,做学问写文章严肃认真,得到了贾平凹的认可和支持,这为他研究的提升和深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这本《读懂贾平凹》是王新民在策划、编辑、阅读、鉴赏贾平凹作品之后撰写的有关贾平凹的随笔、书话、书评的汇编,是他对贾平凹及其作品的思考、记载和研究,是对中国当代出版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出版业的生动记录,也是从细微处了解、走近、读懂贾平凹的一部有益之作。

  全书以30个题目,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生动展示了贾平凹的成长成名、作品出版、作品获奖、遭遇盗版的经历和他看石雕、练书画、打官司等日常生活,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编辑、评论家、师友的生活横断面,描述了一个作家神奇、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比如,对于令贾平凹大红大紫又大悲大喜的《废都》,贾平凹说,“它不是死得干脆,就是活得顽皮。”比如,对于业余的书画创作,贾平凹说,“我无意当书法家,书法是我种麦子而在收获到麦粒外又收获了麦草。”比如,对于写作,贾平凹说,“作家就要像农民那样”,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的小说、散文等多达600多万字,是名副其实的“劳模作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几乎以每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产量影响着文坛。正如评论家周俊生所分析的那样:“更难能可贵的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不仅仅以数量庞大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深入历史和现实,充满了历史的思辨和对人性的质疑、拷问,也不乏对现实的质疑。贾平凹长篇小说,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记录和反思体现了思想的长度和深度,这种大气象在浩荡的中国作家队伍中是首屈一指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交代了《贾平凹打官司》一书的成书过程和思考。小说《霓裳》冒贾平凹之名出版,给贾平凹本人和广大读者带来了巨大伤害。王新民把这一维权过程以书本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正名、维权,更有了版权保护等法律方面的巨大意义。而它最终胜诉,也是中国法治进步的一个缩影。

  贾平凹曾说,“爱我的人和支持我的人,是在前面拉我,给我以滋润和鼓劲;恨我的人和反对我的人,是在后面推我,给我以清醒和督促,正是这正反两股力量的作用,成就着我。”多年以来,王新民与贾平凹,从书友到文友,再到如今亦师亦友。王新民关注着贾平凹,记录着贾平凹,不隐恶,不溢美,知人论事,直白书写,把一个个性独特的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了解、走近贾平凹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文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