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藏书楼,很多到现在依然屹立,藏书楼的主人就是那些大藏书家,他们为了抵御战火和时代变迁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几代人传承接力藏书的感人故事流传到现在。直到现当代,也颇有一些著名的藏书家,个人的藏书规模和藏书质量相当可观。藏书家多是学问家,藏书并且读书、著书。
但在当下,个人藏书跟过去相比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办的图书馆还在考虑图书电子化的问题,个人藏书的功能与理由、意义和价值,也应该重新考量和探讨。
藏书,藏的是物理意义的图书本身,而不是书上所附着的知识价值。过去,书籍承载的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印刷的方法批量复制得以流传,读书人在意不同的版本。除了版本之间有知识差异,也有收藏价值,有的版本精美高雅,但这种高雅可能也只是给人带来阅读和藏书时的审美感受。而有的版本粗制滥造,别说收藏,就是保留的价值也没有,赶快清理掉才是上策。正是因为图书复制品的性质,所以有价值的藏书要么是孤本善本,要么有独有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一套文坛巨匠的作品全集,可以批量印刷。但如果“这一套”是该作家签了名的,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藏的是书,不是知识,当然书上一定会承载着知识价值。而如果这位作家书法技艺也高超,那就价值更高了,因为书法作品承载的不是知识,而是书法本身,书法不是可以复制的印刷品。
藏书的原因和理由多种多样,其实用“存书”可能更准确,因为“藏书”确实可以说是个专有词汇。一些人藏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居家显得有文化品位。也有人藏书是为了专业工作和写作备查,很多东西在网上是查不到的,专有书籍和工具书具有小图书馆的作用。还有人藏书就是出于占有欲,买来就是为了“有”,至于什么时候看那就不一定了,也许看,也许就永远不看了。
专业部门藏书对室内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现在一般个人所做不到的。藏书是需要场所的,这也是个现实问题。传说有作家为了保存读者来信买了十套房子,这种情况毕竟少见,况且对于浩瀚的藏书事业,区区十套房子也太小了,若不信,去看看宁波的天一阁就知道了。很多人为了藏书,把床底下和柜子上的空间都贡献了出来,还要用各种不同的箱子把多余的书装起来,屋里的空间几乎都用来放书了,别说客人来,就是自己回家都要闪展腾挪,否则脚都没有地方放。书长年累月放在箱子里,根本没有拿出来读的机会,也不能作为装饰品来展示,这样的“藏书”价值何在呢?也有人不买新书买旧书,逛书摊,不管是哲学著作还是果树种植指导书,只要价钱合适就买,捆好扛起来就走。
据说现在不再时兴书房的概念,而是家庭图书馆,充分利用空间,过道走廊、所有的墙都做成书架,就连厨房和卫生间也是这样做,甚至连推开的门都是书架。很多人追求坐拥书城的感觉,确实不错,但前提是要有较大的空间,藏书还是宜量力而行,如果只能把书藏在床底下,那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