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明代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之后,对于这部小说主题的理解与阐释,可谓层出不穷。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的《明心与醒世:〈西游记〉的人生哲理》一书,作者在对明清近代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了小说的主旨为“明心与醒世”。对于“明心”的“内圣”方面,或已为历代评说者所揭示,但是对于“醒世”的“外王”方面,却鲜有提及。
本书作者潘允中从明代文化三教合一的背景出发,结合小说中的数条文句内证,指出《西游记》是寄托了小说作者社会理想的一部警世之书,即吴承恩在师徒四人的取经历程之中,表达了自己明心与醒世的内圣外王之道。“取经之路也就是修行之途,明心见性亦是修身养性。‘明心’的历程是‘内圣’之修炼,‘醒世’的作为是‘外王’之践履。”
在揭示《西游记》主旨的同时,本书作者也对小说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得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结论:“其实很多人喜欢的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而不是后来戴上紧箍咒的孙行者。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影视作品改编后的印象,认真地阅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在前七回中描写的,是一个占山为王、与朝廷作对,后来接受招安又因待遇不好,最终与朝廷决裂,遭到镇压的造反者。”其以小说原著中的大量描写为依据,指出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期的形象是负面的,而在取经时期形象才逐渐变得正面。这或许与我们传统的理解大为不同。“在取经之前的孙悟空身上,更多体现的是道家的逍遥;走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身上更多表现的是佛家的慈悲。”
相对于取经路上戴着紧箍咒的孙行者,大多数《西游记》的读者或许更喜欢那个我行我素、胆大包天的美猴王。本书作者却从小说原著中对孙悟空闯龙宫、惊地府、闹天宫等情节的具体描写出发,指出孙悟空生命中那段“无法无天、自由自在”的阶段,体现的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作为,而是强取豪夺的强盗行径。“这样的自由,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还是近代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德国的康德都不会认同。用梁启超的话来说,这是一种野蛮的自由,而不是文明的自由。”因此,在本书作者看来,在取经路上,紧箍咒对孙悟空的束缚,是具有正当合理性的。
本书作者对《西游记》主题的重新发掘、孙悟空形象的再认识,以及小说中创世论、人性论、时空观、地理观的解读与阐述,都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详细考证基础上的。为了加深对小说的进一步理解,作者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自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到网络小说《悟空传》一千三百多年来西游故事的演化历史,结合大量中、日、韩的戏剧、影视、动画等西游故事改编作品,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西游故事“前世今生”的丰富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研究与文本考证之作,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以“明心与醒世”为线索,将全书分为24个单元,将48个故事中妙趣横生的情节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对主人公孙悟空的求学经历、交友经验、斗争策略、处世原则、炫耀心理、圈子理论等的分析与总结,得出“通过人生旅途中的为人处世,不断发现并改正自身的缺点,提升精神和道德境界,战胜困难,造福大众”的结论。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大梦一场取经路,你我都是主人公。”《西游记》具有儒、释、道三教的修身思想、救世情怀;同时包含了丰富的做人智慧、处世之道,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大成之作。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思想和哲理,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