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春,李叔同在日本上野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国,任职于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为图绘教员,这当是李叔同艺术教育的起点。辛亥革命前后,金融业混乱动荡,李叔同家几处票号相继倒闭,百万财产顿失,几至破产。第二年春天,李叔同再一次南下上海。
在上海,他任教于城东女学,不久即加入“南社”。同时负责《太平洋报》副刊及广告事宜。
在1912年4月15、16日的《太平洋报》上曾刊出李叔同撰写的四篇文章(均署名“息霜”),即《〈李庐印谱〉序》《〈李庐诗钟〉自序》《〈诗钟汇编初集〉序》《〈二十自述诗〉序》。可惜这四部书均未见付梓,故《诗钟汇编初集》和《李庐印谱》尚不能确切判定书中内容。笔者认为,四篇文章虽发表于上海,但这四本书并非全是在上海编著。从这四篇序的写作时间(庚子年即1900年)上来看,书中为天津人的作品可能性较大,抑或是李叔同本人在津时所作,抑或是李叔同初次来沪时所作。
《〈李庐印谱〉序》中说:“繄自兽蹄鸟迹,权舆六书。模印一体,实祖缪篆。信缩戟,屈盘龙蛇。范铜铸金,大体斯得,初无所谓奏刀法也。赵宋而后,兹事遂盛。晁王颜姜,谱派灼著。新理泉达,眇法葩呈。韵古体超,一空凡障,道乃烈矣。清代金石诸家,蒐集探讨,突驾前贤。旁及篆刻,遂可法尚。丁黄唱始,奚蒋继声。异军特起,其章草焉。盖规模秦汉,取益临池。气采为尚,形质次之。而古法畜积,显见之于挥洒,与澰之于刻画,殊路同归,义固然也。”由这段文字可知李叔同对篆刻艺术的领悟。其中谈到了古代印章的起源、清代对刻印的突破、浙派对篆刻艺术的贡献、治印要从研习秦汉入手和刻印与书法的关系,且要“气采为尚,形质次之”。
《序》的最后说:“不佞僻处海隅,昧道懵学。结习所在,古欢遂多。爰取所藏名刻,略加排辑。复以手作,置诸后编。颜曰《李庐印谱》。太仓一粒,无裨学业。而苦心所注,不欲自埋。海内博雅,不弃窳陋。有以起之,所深幸也。”可知李叔同对天津乡贤的篆刻作品依然十分珍惜,他苦心编排成谱,另“复以手作,置诸后编”。这也是他对乡贤的一种怀想、对天津艺术生活的追忆与珍惜。为了《李庐印谱》的刊印,他还致书天津的徐耀廷,称《李庐印谱》一书当在天津出版。后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愿望一直未得以实现。
诗钟是中国古代汉族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的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工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嵌字格”,即任拈两个平仄不同的字,都限定嵌在两句中的第几字,或成一联。上下句如同作律诗一样,必须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另一类叫“分咏格”,即任拈两件绝不相干的事物题,每题作一句,两句文字须对仗,组成一联。《诗钟汇编初集》和《李庐诗钟》都是诗钟的结集,前者是多人作品,后者是李叔同自己的作品。
《〈诗钟汇编初集〉序》曰:“己亥之秋,文社迭起,闻风所及,渐次继兴。义取盍簪,志收众艺。寸金双玉,斗角钩心。各擅胜场,完美弗备。鄙谬不自揣,手录一编。莛撞管窥,矢口惭讷。佚漏之弊,知不免焉。尤望大雅宏达。”《〈李庐诗钟〉自序》云:“覆瓿摧新,意有未忍。用付剞劂,就正通人。技类雕虫,将毋齿冷?赐之斧正,有深企焉。庚子嘉平月。”
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虽以文人娱乐的形式出现,但要求参与者的学识和修养必得达到一定的水准。诗钟在清末民初天津文人中一度很是盛行,当年严修主持的城南诗社即钟声不断,有《蟫香馆诗钟》传世。李叔同不但精于此道,还留有大量作品,这与天津人文的滋养不无关系,尽管有的诗钟作品是李初来上海时与文友一起打诗钟所得,但也不能排除津人对他的影响和文化气氛的熏陶。
李叔同在《太平洋报》任职不久,又发起成立了一个艺术社团,名为“文美会”,编辑出版刊登名家书画的《文美》杂志。文美会仅活动过一次。在文美会的活动中,李叔同的《〈李庐印谱〉序》等又一次得以展现,亦可见李叔同对这《序》和这几部书的看重和念念不忘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