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参观者看了那些艺术品,都不相信是手工雕琢的~~~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参观者看了那些艺术品,都不相信是手工雕琢的
在蛋壳上雕琢出锦绣万千(图)
文 赵磊 陈茗
王金义

  王金义的家就是他的工作室,各类琢画和雕刻作品琳琅满目。今年72岁的他曾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回首兵团岁月,千钧一发之际,他舍身救下一名患病幼儿,事迹在当地传扬。改革开放后,他下海逐浪,干起了经营制作工艺美术的个体户。因为与达·芬奇“赌气”,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逐步成长为一名工艺美术大师。

  内蒙古插队担任卫生员

  危急时刻救下一名幼儿

  1969年5月,18岁的王金义初中毕业后,历时三天三夜,分别乘坐火车、汽车、马车,辗转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团首长见他身体瘦弱,顶不了一个重劳力,便安排他担任通讯员,后来又干过炊事员和连队卫生员。

  当时生产建设兵团缺医少药,王金义又没学过医,只能抱着书本苦读,边学边给人治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通过不断努力,他的医术一步步提升,慢慢成为连队内外干部群众信赖的“小王大夫”,人见人夸。

  牧民居住分散,患者生了病也不便出门,不管风霜雪雨,不管黑夜白天,不管路途多远多难,只要患者有需要,他都会二话不说,背上药箱骑马出发。后来,他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深夜为牧民看病的场景:“草原的冬天寒冷无比,厚厚的白雪在月光的映照下,一直延伸向冰冷的远方。一个背着药箱的瘦弱身影,跨马奔向大西沟,身体在马背上起起伏伏,如同一叶孤舟,飘摇而坚强地前行……”

  1973年的一天,牧民家中一名幼儿得了病,情况很严重,王金义束手无策,只能转去团部卫生院医治。为避免路上出现意外,他决定护送母子二人一起去。

  生产队的马车都派出去干活了,只剩一辆牛车,车把式套了三匹马,妈妈抱着孩子,跟王金义一起上了车。马拉着牛车直奔团部,那一带全是丘陵,土路坑坑洼洼,半路上,牛车的车辕不慎挂上了路边的牛粪垛。驾辕的马突然失控狂奔,后面两匹拉车的马也跟着疯跑,牛车“哐当哐当”乱响,简直快要飞起来了。

  这牛车本来就已经快报废了,又经过这一阵剧烈颠簸,几乎要散架,车辕断了一根,车把式被甩出老远。王金义大惊失色,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先让孩子脱险!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迅速脱下皮大衣,一把拽过孩子,用大衣裹住,然后瞅准时机,使着巧劲儿,将孩子轻轻扔到地上。孩子平稳着陆,当他回头想救孩子妈妈时,惊马一头撞上了前面的牛粪垛,瞬间人仰车翻,王金义失去了知觉。

  醒来时,王金义发现自己躺在团部卫生院的病床上,询问身边的医护人员,得知孩子、妈妈、车把式都安然无恙,他这才踏实。后来每每回想起当时的场面,他总觉得心有余悸──那么大的撞击力道,如果孩子没在前一刻及时脱险,后果不堪设想。

  王金义的青春留在了内蒙古大草原,他与同为天津知青的张玉英相识、相爱,1978年,这对恋人双双返城工作,并喜结连理。王金义分到一家工厂的保健站,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一心治病救人的“小王大夫”并没有把从医之路进行到底,而是开启了另一段人生,走上了完全不搭界的工艺美术之路,创造了一门被他称为“琢画”的雕刻技艺。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他做这件事是跟一个人赌气,那个人竟是达·芬奇!

  研读艺术史料和理论书籍

  折服于达·芬奇的绘画观念

  改革开放初期,王金义大胆抉择,辞职下海,不过,他既没有摆摊卖服装,也没有干餐饮开饭馆,而是一头扎进了工艺美术的海洋。“我从小喜欢画画,小学二年级时在学校里画黑板报,大家都夸我画得不错,可以说有那么一点小天赋。后来去了建设兵团,业余时间我也没撂下画笔。辞职后一开始做石膏像,在百货大楼旁边的工艺美术大厦里面售卖。那阵儿有文化的家庭喜欢摆这些东西,显得高雅,学美术的孩子画素描也用得上。不过石膏像制作晾晒的过程中损坏率太高了,也就是勉勉强强地干,小打小闹,挣得也不多。”王金义说。

  他不满足于此,平常有时间就搞点雕塑创作,想开拓一下领域。有一天,上大学的女儿带回家一本达·芬奇谈绘画理论的书。王金义在书里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雕塑不可能实现油画那种立体的效果,油画能造就一种瞬间的真实感,但雕塑永远不可能。他感到不解:“满手是泥,满头臭汗,结果还没有立体感?”

  王金义对这种“抬高绘画贬低雕塑”的论调极其不屑,他跑遍了天津市各大书店和图书馆,非想找出不同观点,推翻达·芬奇的论断。天津市图书馆的资料最多,他在普通借阅室找了个遍,没看到想要的内容,便向工作人员求助,说想要关于世界美术历史和理论方面的资料。那位工作人员特别负责,把王金义带到库房,让他按照分类自己找。

  王金义在各类艺术史料、理论书籍里穿行游走,认认真真地研究,逐渐对雕塑和绘画有了新的认知──绘画是从简单的线条到多种色彩的叠加,雕塑则是把各种原材料,通过削、刮、凿、挖,做减法,完成一件艺术品。他从赌气到服气,“不管雕塑的作品是动物也好,人也好,原材料什么颜色,出来就是什么颜色;而绘画的色彩却千变万化,所以我也深深折服于达·芬奇的绘画观念,因为几百年来没有人超越他。”达·芬奇的理论也成为王金义进步的阶梯。

  灵感的火花往往就在一瞬间出现。有一次家里吃涮羊肉,最后发现铜锅里有一大块木炭没烧透,王金义把木炭夹出来拿水浇灭,木炭裂成两半,从外到里颜色却不一样,黑色、棕色、浅棕色,然后是黄色,最里面是木头的本色。王金义豁然开朗:“木头里面有过渡色,那么我也可以利用这种色彩,雕刻出带颜色的艺术作品!”他找来一块两厘米厚的木板,先用火烤,再用蜡烛烧,又用喷灯熏,木头的表面被烧得黑乎乎的。他把黑色的部分一点点刻下去,露出暗红色,再往下刻,高光的地方露出原木色,刻成了一幅清晨霞光的图画,拿给别人看,都说他“画得不错”。

  独创“琢画”雕刻技法

  蛋雕艺术名扬海内外

  经过反复摸索,王金义终于以减法的雕刻实现了达·芬奇认为只能在绘画中呈现的“瞬间真实立体感”。选择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木材、石材、蛋壳,只要将原材料本身的色彩运用好,或人为制造出色彩,一切皆有可能。

  他的第一件蛋雕作品《梅花》创作于1992年,在薄薄的蛋壳上分多层次琢雕,利用蛋壳由表及里的自然色彩变化,呈现出一种美的意境。他用鸡蛋壳雕刻出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如长江三峡夔门、桂林漓江、黄河壶口瀑布等,锦绣山河尽收眼底,立体感极强。有一次展览,他告诉参观者这是他刻的,人家根本不信,非得说是电脑打印、化学腐蚀的。

  王金义把自己的创新雕刻技法定名为“琢画”,这“独门秘籍”名扬海内外。他多次出国进行文化交流,所到之处,他的作品和现场表演无不让外国朋友拍手叫绝,赞叹其巧夺天工的艺术技法。

  一位澳大利亚女士见到王金义的琢画作品后赞叹不已,她说澳洲鸵鸟鸸鹋是世界第二大鸟类,鸸鹋蛋珍稀、古朴,建议王金义用鸸鹋蛋搞创作。王金义动了心,等了五年,机会来了,澳大利亚友人杰西卡送给他五只鸸鹋蛋。

  鸸鹋蛋高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表面呈墨绿色,布满小孔、坑洼不平。究竟该刻些什么呢?鸸鹋象征父爱亲情,经过慎重考虑,王金义决定以孔子为主题,找来过去的木版刻本,确定了“子贡辞行”“克己复礼”等几段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在鸸鹋蛋壳上精心雕琢。墨绿色的蛋壳随着刻线的深入逐渐显露出蛋青色,蛋壳本身的色差与灵动的线条呼应,作品栩栩如生,极为传神。

  从卫生员到民间艺术家,王金义自认为得益于他骨子里认真钻研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韧劲。退休后,他经常拿出珍藏的作品在社区展览,供居民观赏,并教社区的孩子们画荷花、竹子、兰花,进行美育教育。2023年是王金义“光荣在党50年”,他完成了印石雕刻作品《共产党人赋》《入党誓词》《为人民服务》。重温入党誓词的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