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明王朝的关系至为密切,一个天朝之津天子之渡,是燕王由北码头即现今的北大关,经三岔河口发兵南下南京成功夺权,就为天津定名了,也为天津定性了。永乐二年在天津设卫,修建天津卫,建造天津城,天津卫是天津的别称,这是众所皆知的历史。但鲜为人知的是,明初宁国公主下嫁将军梅殷。一说梅殷曾派兵阻燕王南下夺嫡,朱棣称帝,梅殷卒,公主携两子北上后移居天津;还有一北上驻防说,明成祖时代梅家由江苏武进北迁驻防天津卫。天津梅家岁月太过久远了,特别是明王朝变成清王朝,梅家也逐渐由军人之家变成书香门第,清末的梅家光影变作乌云,这就少说不说,最终说不清楚了。
梅家的历史能说清楚的始于梅成栋这一代。他出生于1776年,是清代著名诗人,诗文俱佳,却未入仕途,展现了忠臣不事二主之风和以义气为重的特点。一说他一生没进考场,连个秀才都不是;另一说他还是进了考场,但次次不能交卷,成了无缘录取的落榜考生。作为平民诗人,他曾在天津水西庄与文人名士结成了梅花诗社,成为当年天津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他整理了明清几代人的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
梅成栋有四子,次子梅宝璐最能传承他的家风,也是一生没有功名,做了幕僚,还是很有成就的,老年回到家乡天津,钟鼓楼的抱柱联就是他的杰作。上联是:“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下联是:“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多么气派!多么深刻!多么富含哲理!这副抱柱联历经风雨,现在依然挂在天津鼓楼上。他又继承了父志,把梅花诗社重又扶植起来,积极搜集文章,著有《闻妙香馆诗存》,传承了家风。
梅家的家风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出了两位当时名驰电影界的名人──二哥梅熹、三弟梅阡。梅熹是梅宝璐的孙子,梅阡是梅宝辰之孙,均为梅成栋的曾孙,他们在天津出生长大,传承了家风,到上海闯世界,进入了上海电影界,梅熹以身高力大的硬汉形象而打响,主演了多部影片;梅阡却是在电影编导上有了成就。堂兄弟二人各自有着自己的前途,是名驰一时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人受了新思潮的影响,离开上海,先后北归。梅熹加入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做话剧演员。梅阡北来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当时四大导演之一,老舍的《骆驼祥子》由他编导,影响很深很远;曹禺的《王昭君》也是他导演的,后来得了奖。
我怎么能把梅家的事说出一二?这是因为,梅阡的夫人是二姐,我的老伴儿是三妹,我们是有来有往的连襟。
梅家枝繁叶茂,还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梅贻琦。梅贻琦是南开中学第一期的毕业生,后来又到保定进修,公费第一期留美考试时,他考中了,是中国最早期的留美学生之一。梅贻琦在美国读的是电机系,但电机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没有市场,于是他进了清华学堂,一面教书,一面坐办公室,一晃十年过去,最后他一步步升为清华大学校长。七七事变发生后,他带领着一批师生南行,后来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大,坚持抗战,坚持学习,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然后又带领师生回到清华校园,他是栉风沐雨的清华大学校长。
按辈分来说,梅贻琦这一辈,比起梅熹、梅阡小了一辈;按年龄来说,梅贻琦比梅熹、梅阡年长二十多岁。1977年,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从美国回北京定居,梅阡曾偕夫人前去探望。
把这段历史留下来吧,这也是天津的一段难得的历史。
题图摄影:刘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