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文艺凝聚起踔厉奋发的强大精神力量
吕 琳 李 欣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重大命题作出专门论述,擎画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开创文化文艺工作新征程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正能量。

  以文铸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百年奋进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中国化。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文艺“为什么人”和“怎样服务”的根本立场问题,成为诠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奠基之作。此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实践,不断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新的文艺成就。新时代以来,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的历史方位中的文化语境,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一系列党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光辉文献,谱写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篇章。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艺事业方能立心铸魂、信仰弥坚、永葆生机。

  以文培元,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的集中体现。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唯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才能在守正创新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奉献给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创作是立身之本。一方面是对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体裁题材、风格观念、传播手段等方面,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展现多样化,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价值取向,启迪人生理想、反映美好生活、诠释伟大时代;另一方面是创作者自身须志存高远、自树树人,将德艺双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作为自己艺术人生的永恒追求,以强烈的使命感、时代感、在场感,创作出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扛鼎之作。铸魂是价值旨归。放眼古今中外,不朽的文艺作品必然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只有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把党和人民的价值主张注入美的艺术之中,文艺作品才有灵魂和生命力,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凝心铸魂、久久为功、聚沙成塔,使之成为新时代激励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的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用高质量文艺精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艺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好生活需要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需要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提供价值指引,需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予以实现。当前,文艺作品创作中还存在精品意识不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中同质化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问题也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从根本上解决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中价值性与娱乐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提供了基本遵循。实践中,既要用好红色文艺资源,在文艺作品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体现到公民道德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又要精准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产品风格品位与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全面优化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充分享有品类丰富、品质优良、品位高尚的精品文艺力作。

  以文弘业,用自信自强的大国文艺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独特精神标识。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自信自立的文化立场。5000多年华夏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国际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繁荣当代文化事业和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要勤于从中华文化艺术瑰宝中挖掘汲取文艺创作的思想灵感、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在作品表现上更加突出大美中国的可爱可敬可信,塑造好勠力同心赓续红色血脉的新史诗;二要善于把中华美育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转化、活化传承、融通贯通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好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中华文明最强音;三要坚持胸怀天下,聚焦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天人合一”的美学价值追求,以海乃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既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又弘扬时代精神、既饱含中华文化精髓又广受国际欢迎的文艺精品创作出来、传播出去,用文艺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文艺更大的力量。

  (作者分别为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