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协调、综合配套的政策举措,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深刻理解这一系列战略部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政治经济学视野的宏观供需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的两个相对面,同时也是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加总构成了“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这对概念,两者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建立起总需求管理与总供给管理统筹协调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宏观调控成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对总供给管理和总需求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在理论层面上,我国宏观调控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还有待完善。因此,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深刻把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内在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在实践中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就是第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劳动时间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决定了商品价值和价格,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第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劳动时间作为理论依据,要求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把供给侧作为主线。然而,商品价值和价格并不是完全由第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意义,这就是根据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要,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劳动时间用来生产这种商品,这就是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劳动时间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决定了商品价值和价格,表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些需求因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理论依据,要求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把需求侧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上。
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决定了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得到社会承认的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同样,只有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才具有使用价值,两者缺一不可。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第一种意义和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统一起来,把生产成本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第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发,运用更为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方法和组织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让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收益,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地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励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 以更为优化的供给侧结构推进扩大内需战略
劳动创造价值,“需要”激励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把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起来,同时也把供给和需求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扩大内需战略不是盲目地刺激需求,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信用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内需是由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的。从扩大投资需求来看,就是要加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力度,提升供给质量,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开发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在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可能会出现断供断链的领域,要通过技术升级加快补齐短板、建链强链,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从扩大消费需求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在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为消费需求的扩容升级提供内生动力。居民收入的来源在于生产活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在生产活动中的贡献获取收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生产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让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参要素协同配置、分工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的结构,以此提升消费需求。
● 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巨大空间,必须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根据我国国情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的新方向。
一是在借助我国幅员辽阔、市场广大、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开展具有鲜明国情特色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大数据中心、东数西算、车联网、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市场需求初步显现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高品质绿色健康产品,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尽快优化供给结构,加大供给力度。
二是紧抓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契机,推动流通领域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流通效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是关键环节之一。要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快建设各类市场,通过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活动的资源投入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形成合理的要素价格的基础和前提。不仅要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让这些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持续保持活力,还要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市场、数据市场、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让这些新兴生产要素尽快进入高效轨道。具体来说,要不断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要素支撑。
总的来看,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要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在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释放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巨大潜力。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发挥政府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供给侧的社会总劳动时间中分割出恰当的比例投入到相应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中去,引导需求的健康发展。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两种意义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筹协调、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作者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