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小楼春秋【2】~~~
~~~
~~~
~~~
沽上丛话
行走天山南北(八)~~~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楼春秋【2】
风格独具的天津犹太会堂(图)
宋安娜
扫此二维码,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春日晴空一碧如洗,映衬着位于南京路与郑州道交口的犹太会堂奶白色高墙。会堂尖顶上,大卫星已不知去向,但湛蓝与奶白,这至纯至洁的象征却八十多年如一日,点染着天津城一角天空。这是天津唯一的犹太会堂。当年,天津的犹太人就是以这座会堂为轴心向四方辐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经济、教育、福利、文化各领域机构齐备,其完整性一如在他们的故乡。

  天津从19世纪末就有犹太人居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的占领和纳粹德国在欧洲大肆迫害,大量犹太难民涌入天津。在小白楼地区乃至五大道,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犹太社区,有会堂、学校、俱乐部、医院、养老院、墓地等社区设施,在动荡的年代,犹太人在天津获得庇护,得以生存与发展。

  这座犹太会堂是天津现今仅存的保留着犹太文化标志的建筑。拱形门上方硕大的玻璃窗由圣殿烛台形状构成。圣殿烛台给无家可归、受尽磨难的犹太人带来光明和安慰,后来成为以色列国徽的中心图案。会堂右侧的玻璃窗上方镶嵌着大卫星的形状,这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以色列建国后,大卫星便飘扬在它的国旗上。

  犹太会堂是失去圣殿的补充。圣殿作为供奉耶和华上帝和珍藏“约柜”的宫室,在犹太人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而会堂原意为“会集之所”,是犹太人会集在一起学习《圣经》和祈祷的处所,并由这种会集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型犹太人共同体。犹太教义规定,满10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会堂,所以会堂最初的含义是集合在一起的人,而不是场所,这意味着失去了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以人群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原来固定的处所,以人群心灵的会集来补偿对圣殿的膜拜。

  天津犹太会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它既不像上海犹太会堂有中东赛法迪韵味,也不像哈尔滨犹太会堂的俄罗斯特色。它的占地面积不大,建筑空间上却非常有感染力。高耸的楼体,朝街的一面笔直挺拔,像一面硕大的盾牌直插云霄,显示出崇高与威严。楼身建筑线条极其简洁,几乎没有装饰,透出强烈的北欧艺术风格。这种北欧风格在世界犹太会堂建筑史上占据独特位置,集中体现了天津融汇南北、包容中西的建筑文化,是极珍贵的风貌建筑。

  这座会堂由北欧建筑设计师乐利设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乐利工程司在天津很有名气,设计过许多民用建筑,如国民饭店、中国大戏院、陆安大楼、仁记洋行、马场看台及营口道的法国学校、天津卷烟厂,北京图书馆也是这家公司设计的。特别是北京图书馆,设计的成功令乐利名声大振。

  但是,谁也想不到,这座会堂的设计图纸,计算单位竟然用的是中国的“尺”。为了了解这座会堂的设计和建造信息,我曾经拜访过天津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张家臣老先生。他说:“我的姑夫叫任育光,十五岁就进了乐利事务所学徒。他参与了天津犹太会堂的设计。乐利可能是丹麦人吧。我姑夫在乐利建筑设计事务所做绘图员。他挺聪明,在公司里现学英语,后来学绘图。犹太会堂用尺量,就是听我姑夫说的,图纸的计算用尺作计算单位,这在那个年代并不离奇。”

  张家臣老先生还说:“这座会堂在建筑设计上有两个特色。一是教堂建筑特色非常明显。全世界的教堂都这样,创造出一种气氛,表现出强烈的威慑感;二是建筑风格偏重于北欧,装饰性不强,追求简洁,采光非常好。这样一座很有特色的犹太会堂,多少年没动过,保存完好。地震时没加固,也没什么破坏。1995年至1996年,这里改做餐饮,叫潮州轩,提出要增加面积,沿南京路往高建。我那时在规划局工作,正好管这方面的事。我不同意,我看了会堂的原始设计图,再三斟酌后,在不影响整体面貌的情况下,允许它增高一点。”

  天津犹太会堂的建造要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60年被迫开埠后,天津集聚了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出于精神生活的需要,1906年,犹太拉比吉利舍维奇在天津设立了犹太宗教公会。那时,公会没有场所,只能租房充作会堂,约柜寄存在租来的房间里,逢年过节,才临时取出约柜供奉。逢犹太人的重要节日,逾越节、住棚节,还租过当时英租界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戈登堂举行活动。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大量涌入,犹太宗教公会于1937年着手筹建会堂,不久便筹集资金达26000元。1940年,会堂建成,成为犹太人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出生、死亡乃至嫁娶,它目睹了在天津犹太人几乎全部人生重大经历。

  从事天津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二十多年,我的许多史料信息是从采访到的天津犹太人的口述史梳理、分析、归纳得来的。这些犹太人曾在天津出生、长大,尽管现在居住于以色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天津相距千山万水,但他们都对天津怀有深切的感情。关于这座会堂,我整理出如下信息:

  1937年,约瑟夫·巴隆斯基拉比着手筹建会堂,不久便筹集资金达26000元。这些资金全部为募捐得来,居住在天津的犹太人纷纷解囊,有的举办音乐会或演出戏剧,将所得捐出。

  1939年,会堂还没有竣工,犹太人便在地下室举行礼拜。大家坐在盛沙子的编织袋上,由领唱者克里姆尚斯基领唱。克里姆尚斯基号称“金嗓子”,大家跟着他高声歌唱,空旷的地下室里回荡着他们的歌声。

  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消息传来,犹太公会向当局提出集会申请得到批准,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聚集到了会堂,庆祝犹太民族近两千年的世界性大流散终于终结。

  2002年初,美籍犹太裔女士白雅丽来到天津。她得知我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长文《寻访二战犹太难民在天津的足迹》,特意托她的中国朋友找到我。文章中介绍了这座会堂。听说它还保存着,她便要立刻赶去探视。我陪同她前往,走到近前,她只说了一句话便潸然泪下。她说:“这会堂朝向着耶路撒冷呢。”

  便是这样一座会堂,每年都有许多犹太人前来探访。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尽管会堂尖顶上那颗大卫星已不知去向,他们仍会来,向着这片庇护过他们的土地,向着流散中永不泯灭的民族凝聚力。

  2010年,由我撰文并提供全部老照片的“犹太人在天津”图片展在耶路撒冷展出。2011年,展览作为天津人民赠送给以色列人民的礼物,在特拉维夫大学开展并举行入藏特拉维夫大学大流散博物馆的仪式。这家博物馆陈列着全世界许多不同风格犹太会堂的模型,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们天津的犹太教会堂也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独特的风姿。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

  解说词:

  小白楼,天津的城市中心地区,车水马龙,流动着蓬勃的商业脉动。一座建筑,静默伫立。这座犹太会堂,历经八十余载,仍然屹立,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讲述着一段从挣扎着求生存,到开始从容生活的故事。

  早在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在纷至沓来的洋商中间,就有嗅觉灵敏的犹太人最早进入天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大批受沙俄迫害的犹太人来中国谋求生路。

  当年,犹太人进入天津后,大多选择住在小白楼一带,并延伸至五大道部分区域,就是在这个面积仅为131亩的区域,幸运的犹太人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温巢。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陆续出现,一个天津城中的犹太社区蔚然成型。

  1940年,这座位于当年英租界小河道与都柏林道交口的犹太会堂落成。至二战结束,陆续有3500多位犹太人到达天津。

  1948年,以色列建国,天津的犹太家庭陆续离开。(节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