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强国,也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吨以上,农业良种率达到96%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建成农业强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应达到90%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实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2021年,我国尚有约4.98亿人在农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1,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人口规模巨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少的中国国情,走科技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城乡差距大,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农业现代化位居四个现代化的首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五个振兴。从历史发展规律、当今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构思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时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土壤、浸润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走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梯次推进的“串联式”道路,而我国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并联式”道路。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教育、科技、人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民教育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乡村人才现代化,开辟农业农村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推进农民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农民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业科技支撑、乡村人才支撑,根本是农民教育支撑。农民创造力和创新力是农业强国的基本素质,职业农民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哪里来,就是发展现代化的农民教育。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就要集聚优势资源,建设乡村学习型社会,推动农民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提高职业农民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生态素养和数字素养,培养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掌握数字技术的创业带头人和产业带头人。树立全国农民教育一盘棋思想,加大东部教育资源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缩小东西部地区农民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种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强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快推进种业科技现代化,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根本,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就要打赢种业翻身仗。全球种业发展进入空前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期,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应确立生物育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国家种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加快补齐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短板。创新科企联合机制,建立生物育种育繁推进一体化商业化育种体系,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现代化。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既要培育本土人才,又要引导城市人才下乡。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既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致富带动作用强的乡村干部队伍,发挥基层党支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又要加快培养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乡村能工巧匠、农村电商人才等产业发展人才,加快培养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卫生健康人才、乡村文旅体育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等公共服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下乡体制机制。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鼓励机关干部、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企业家和各类专业人才下乡建功立业。
“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农业强国建设征途漫漫,农民教育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农村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尤其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肯于吃苦、勤于奋斗,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扎根基层一线,做富有情怀、甘愿奉献、善于坚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新农人。
(作者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