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花制作技艺,追根溯源是古时由簪花而兴。曹子里镇已有300多年的绢花生产历史,最初由南方艺人传入。2013年,曹子里绢花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绢花生产已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已发展有丝花、拉花、绒花等上百个系列,近千个品种,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娇艳而开”,在很多国家级活动中,曹子里绢花更加明艳动人。
千年簪花
绢花制作源于“簪花”之需,即将真花或像生假花与冠冕、发饰连接一起。
从晋惠帝时的簪花记载,到隋炀帝“则剪彩为华叶”,在佳节、宴会、典礼等重要场合,无论男女,皆有“簪花”的习俗。
唐代官家设有“探花郎”,簪花于街市,寓意“以文治国”;民间则有杜牧留诗:“有恨簪花懒,无聊斗草稀”。北宋的司马光诗有“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回”的酣畅描写。簪花已进入上至宫闱、下至百姓的生活之中。
明、清时的“京花儿”,当时北京崇文门外因京花儿在这里集中买卖销售,后来成了著名的花市大街。
“称体衣裁一色红,满头花插颤绫绒;手提新买金鱼缸,知是来从天后宫。”在天津,喜庆年节都要戴花。“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自岁末腊八,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绢花的,天后宫的大店铺挤满来买花的人群。
上世纪八十年代,像赵燕侠这样的众多北京京剧名角,都在天津订购绢花做“头面”。
时至今日,全国很多戏曲院团、演员,都直接到曹子里定制。
如今,绢花用途更加广泛,运用在生活中各个方面。1700多年前就有着簪花记载的文化历史,在当前盛开得更加娇艳。
随移民而来的制作技艺
簪花之始,载于宫廷。公元300年左右的晋惠帝时,曾“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于发簪处做装饰。其后隋唐宋都相当盛行,有宋徽宗出游的“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也有杨万里“芍药牡丹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的正月初一朝会盛况。
各朝先是能工巧匠在宫中御作,其后渐流入民间。匠人们以绒、绢、绫、绡、丝、绸、珠玉及玻璃等物料制作簪花,首兴地应该在中土和江南。
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曹子里镇域在移民成村的如拾棉庄、曹子里前街、后街等江南移民村落,殷庄、南齐庄、东柳店等山西、山东移民村落,后来几乎家家做花。“武清古来也有年节戴花、屋内摆花、窗棂插花的习俗。”曹子里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赵高嘉讲述,曹子里人看到这个市场便进行家庭生产,做成花后走街串巷到集镇出售,以此贴补家用。
当地文化部门整理的绢花历史中记载,艺人们不单做四时之花,他们把师传过去给宫廷和达官贵妇所做的花鸟、龙凤等头饰、胸花、瓶花等传扬到民间,扩展到婚嫁、殡葬、戏装、摆设等,“比如结婚时摆放的花瓶,就各插一枝。”明、清时期因为在北京绒绢花的需求量大,且被称为“京花儿”,以拾棉庄为中心的绒绢花老艺人纷纷在这里开立作坊讨生活。
在天津,开创绢花市场的武清人有卢玉山等三人合伙创办的“三义厚”花庄,就在天津天后宫。后来,1927年后,迁出天后宫,扩大生产更名“玉丰泰”,前店后厂,有工人30余。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绢花业兴盛,嫁出去以及外出谋生的拾棉庄人,将手艺传到各地,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制作风格。
多次亮相国家级庆典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成立红旗绢花合作社,后来发展成红旗制花厂、天津制花厂。北京的北京绢花生产合作社,后来发展成北京绢花厂,不少好师傅都是拾棉庄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集体绢花厂,把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利用起来,带动了周边的村镇“副业”。七十年代,周边省市纷纷到曹子里来聘请师傅传艺。改革开放后,花业重回个体经营时代,到八十年代时,曹子里自营者近千户、从业(包括加工)人员6000余人,几占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苑泽春、苑祝平、苑树连、苑祝福、苑建民、苑树义、苑宝林、李永明的拾棉庄“八大家”就是创业的典型代表。当时,国外引进涤纶花技术,曹子里镇保持传统的同时,紧跟商品市场,更新技术,销售收益大幅上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家级庆典活动,游行队伍中,少年儿童手里拿着的仿真小松树,就是咱们这里制作的。”绢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苑泽春回忆说,当时是拿着黄山迎客松的图片制作出来的,“电视里播放咱们制作的小松树画面,大家都可激动了。”
此后,曹子里绢花品种为各种国家级庆典增光添彩。
一次在北京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曹子里为活动提供了翻花、花环、桃花、麦穗、牡丹五大系列、100万套绢花精品。百万套绢花组成的花海绽放场景,经央广总台与各省市大媒体播出后,立即引发了武清和曹子里人的强烈震撼和自豪。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要在圆明园大水法前面建一个一比一比例的用花做的大水法,用的就是曹子里的绢花仿真花。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找到了曹子里的绢花企业,花厂将做出来的大量花材送去,工作人员从30日夜里一直干到1日的凌晨才完工,曹子里绢花又一次在国家盛典中惊艳亮相。
70岁奶奶一天能赚100元
上周五的上午,在开会的曹子里镇商会会长杨成利,手机就没消停过。
“是咱要开展会吗?时间、地点定了吗?”“我肯定得报名啊!”“展位怎么个情况,我现在就定。”……明年召开绢花展会的消息一传播开,曹子里镇商会的企业会员们就纷纷向会长打听消息,积极表示不仅参加,有人还希望有更多的展位来显示企业实力。
在德怡公司的生产车间,70岁的老奶奶一天也能挣100元,一名熟练工人,月薪能够达到6000元上下。绢花产业留得住居民在当地就业。
车间里不仅有半人工操作台,还引进了机械手臂的全自动设备,相比半人工的机器,机械手臂设备将产能效率提高四五倍。虽然如此,公司还是保留了半人工设备,负责人商宗国解释说,一来可以解决更多人就业,二来还可以在机械手臂出现故障等情况时,确保生产能够不受影响。
提到这次参加广交会,东宸工艺花厂的团队一共去了5个人参展,其中有三名员工的外语水平都可以直接跟老外沟通,从谈单到签约以及后续出口手续都可以无障碍沟通,公司负责人苑广东说,自己人更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翻译起来更直接,沟通更顺畅。
“外语人才、贸易人才,都是企业需要的。”苑广东如是说。
杨成利介绍说,整个曹子里镇形成了一条完整绢花产业链,产业集聚,效率更高。“举个例子,客户在这里订货,从部件到成品,从选货到运输,打几个电话就能很快解决。”
镇上也有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的学生,每一次从曹子里返校时,不少孩子的行李中,都带着一些自家的绢花作为伴手礼送给师长、同学、朋友等。在苑泽春看来,就是这样的“润物细无声”,有时就带回了一张张订单,也更是将曹子里镇的绢花艺术、绢花文化传播得更广。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张艳
部分资料图片由曹子里镇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