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 一个人能救活一个厂
创新 比自然界的品种还多
更新 上模具都要意识超前
“自然界有的花草,我们这里都能做,甚至花色更多。”绢花品种,已经不只是“像”了——不少接受采访的绢花企业负责人都是这样的自豪。
“不管是过去纯手工的制作,还是现在的工业科技生产模式,必须不断出‘新’。”当地绢花制作技术非遗传承人李秀亭,已经70岁了,在他看来,技术好,做到他无我有,才能让绢花“越开越茂盛”。
师父16岁技惊上海 徒弟23岁当了厂长
北京绢花厂的杨学儒、苑容春,拾棉庄村人。过去,全国一共有11个出口的绢花厂,谁也不服谁,一次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一场技术比赛,杨、苑两人得了第一,这在当时就是全国顶尖了。
杨学儒生于清末,北京学艺后,16岁在上海,即能应用绢花全套工艺,技惊四座。一次,他路过日本使馆,看门前摆放有兰花,回去后即能造型,惟妙惟肖。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回乡,与苑荣春等帮助村队办起集体绢花厂,改善乡亲生活、壮大集体经济、培育花业新人。
——这是李秀亭的师父。
“我四五岁起,就从捻面头开始帮家里挣工分了。”李秀亭有绝技。一般花瓣染色须蘸色后才能确定颜色与要求是否相符,而他则只需花瓣蘸色后即知花色干后是否合适。另一绝是浆料,准确把握各种配比,出活率遥遥领先。当时大队的四个厂,23岁的李秀亭已经是其中一个厂的厂长了。
1980年,李秀亭受聘到郑州,“过去最老的技艺,是剪刀铰出花瓣的样子,后来使用榔头砸钺刀磨具出样子。”于是,从磨具到制作花样,李秀亭救活了一个绢花厂。
“过去,谁家花样新就能卖得好,开厂子更得不断用新花样来吸引顾客。”李秀亭介绍,自己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婚礼戴的胸花就设计出好几款。后来,回到拾棉庄村,李秀亭结婚时戴的胸花就是在郑州自己设计制作的,一朵牡丹花坠着四个小灯笼,可是轰动了。
变色玫瑰
白花见光即成五彩花
在东宸工艺花厂,负责人苑广东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簇玫瑰花,一眼看过去,很难看出这些花是假花。“我们是明目张胆的‘造假者’。”苑广东调侃:“如果我们摆真花,岂不是对我们绢花人的侮辱。”
苑广东的工厂主要生产玫瑰花,在这一品类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普通仿真花颜色单一,长期摆放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他提出了“变色玫瑰花”的思路,这种仿真花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变换颜色,把它拿到阳光下,花瓣儿会迅速呈现出五彩斑斓。现在,变色玫瑰花已经投入生产,目前是市场独一份,供不应求。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黑色、金色的玫瑰花应运而生。尤其是纯黑色玫瑰花,主要销往国外。“客户提前一个月找我下订单要黑色玫瑰花,我以为是葬礼用的,还纳闷怎么提前这么早就预订了,后来人家告诉我,是在婚礼上用的。”苑广东说道。
前一阵子泉州蟳埔村簪花围的爆火,也让绢花订单多了起来。苑广东介绍说:“玫瑰、山茶花、杜鹃、樱花等不同种类的绢花,都可以做成簪花围,有红、粉、黄、蓝等不同颜色,产品被运到南方客户手中,经过千变万化的组装,就做成了不同款式的簪花围。”汉服爱好者、摄影机构选择仿真花的簪花围也不少,为了先别人一步,今年还推出了“万圣节款”,也很受欢迎。
蝴蝶兰 有香味有触感 比真花还贵
在蝴蝶兰这一领域,商宗国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建厂之初,在设备和人才引进上商宗国丝毫不吝啬,以年薪20万元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师傅,光是仿真蝴蝶兰模具这一项,就花了20多万元。前期投入过高,三年过去了,企业慢慢走向盈利。
在天津德怡科技股份公司的绢花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在操作台前将几组兰花的3D打印花瓣平铺在模具上,随着机器的下压,花瓣儿的反面就装上了一个类似花托的支撑杆,一朵兰花就有了筋骨。
公司展厅里,一盆盆仿真蝴蝶兰有序陈列,商宗国指着一盆蝴蝶兰说,这盆兰花的售价是120元。现在同样款式的真花,市场才卖100元。
假花卖得比真花贵,这背后离不开技术升级。为了让兰花看起来更真实,商宗国已经记不清自己从花市上购买了多少兰花回来观察,他把真花买回来以后对花瓣儿和花枝上的每一处纹理细细研究,在电脑上设计图纸,同时,巧妙运用渐变色,加以做旧处理,使仿真蝴蝶兰更加自然洒脱。最后,采用立体感更强的3D打印技术将花朵呈现出来。
令人惊叹的是,眼前这些仿真蝴蝶兰不仅看起来栩栩如生,还有直逼真花的触感与味道。为了达到这种真假难辨的效果,商宗国耗费了两年多时间。一开始他选用普通的布太透,几番琢磨,将布料进行特殊处理再封胶,再次打印出来的兰花摸起来就有了真花瓣的触感。不仅如此,商宗国还自主研发给仿真花添加了香味儿,香气接近真花的淡雅,且可持续两年之久,“目前公司最贵的一款,花盆都是从景德镇订购的开片瓷,整体就更上档次了。”目前,天津德怡科技股份公司生产的兰花品种已达200多个,各种兰花盆栽造型上千种,公司还研发了多肉植物盆栽迎合市场。
模具还没“上线”
就会遭遇“已淘汰”
过去,清朝宫廷内用花量很大,许多武清制花艺人到北京去耍手艺。龚怀在北京东安市场开设了“祥瑞花庄”;刘亨元在北京开设立“万聚兴花庄”,被人誉为“花儿刘”,他的作品还曾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拾棉庄村的苑泽春、苑祝平、苑树连、苑祝福、苑建民、苑树义、苑宝林、李永明八人,每人出百元垫底起家,在几年中带动曹子里的绢花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吉祥的人物、动物、盆景等新款相继问世,所选珍珠、丝线、光片等辅料也日渐多元,技法不断进步。还有人结合每年的生肖,设计出生肖与传统吉祥图案相结合的图形,尤其抢手。
曹子里镇商会会长杨成利在这一行干了40多年,自己的金满盈工艺品有限公司如今是以制作花秆部件等为主,“之前,我们以婚庆为主时,主打一个全套,但根据市场变化,我们不断地调整生产模式。”过去一个绢花制作,纯手工的“凿”“染”“捼”“粘”“攒”技能,让绢花已被归入艺术品范畴,难以和工业机械化相较。杨成利介绍,过去丝、缎、纱的原材料,现在已是涤纶升级到橡胶颗粒,甚至式样更新也很快。
车间里,机械手臂工作,人工调整制作温度、压强,在一侧存放着各种模具,价值千万元,“有的我们还没安装上,就已经淘汰了。”现在,有专门的团队研制新花样,自己也且得琢磨,“我刷抖音看到已有更加逼真的藤蔓生产新技术了,我琢磨,花枝模具是不是也快出新了。”
新质生产力,催动产业不断升级,新奇特的产品迎合了市场需求,也成为曹子里镇绢花“花开不败”的重要原因。
文/摄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