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古文化街商圈建设方案》发布 “一轴三区”布局底蕴深厚
近日,南开区印发《老城厢-古文化街商圈建设方案(2022-2025年)》。方案中提到,商圈范围为鼓楼街及周边地区,包含古文化街、鼓楼、广东会馆等历史风貌建筑。方案中明确将构建“一轴三区”的空间结构,到2025年,老城厢-古文化街重点商圈将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商旅文智慧商圈。
老城厢-古文化街商圈拥有深厚的底蕴,在历史上就是天津历史、文化、商业的重要发源地、兴盛地。而这些标志性新老建筑跨越历史长河,矗立一隅却见证整个天津发展。
选在“河边”设卫建城
在本次方案中,以天后宫-鼓楼两大文化地标形成老城厢-古文化街片区主轴。这两座建筑,实际上是天津地区和天津老城的重要“源点”。
在南运河畔有一座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定名“天津”的众多说法中,有一个就是“天津渡口”之说。但在明朝之前,元代就在三岔河口修建了现在的天后宫(当时为天妃宫),说明海运、漕运文化的影响早已扩大。“天津是由海滨荒滩向大都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唐文权介绍,到了金代,南北运河和海河交汇设立直沽寨,天津是军事重镇,更是漕粮转运枢纽。元代海运兴起,南运粮船到直沽,换成平底驳船进北运河后或转运或卸载在河西务粮仓,三岔河口就有“小直沽”之名。天津的“生日”来源,在《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六记载:永乐二年十一月己亥朔……己未。设天津卫,上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这也说明了,为了设卫建城,有着商业和军事的考虑。
老话说,“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其实还有“先有小直沽”“先有娘娘庙”,“后有大直沽”的说法,其中,小直沽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渐渐超过前者,因水更兴,依水建城。实际上,在明代开始,这里是天津妈祖文化、漕运文化、河海文化的融汇点及重要发源地。
古文化街“核心街道”宫南宫北大街,“其商业繁荣,源于元朝泰定三年。”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者李弢介绍,天后宫建在了三岔河口的西南,传说天后娘娘的座位下是“海眼”,镇压住龙王,保护船只安全航行,因此船只到天津以后人们都要登岸到天后宫,久而久之,这边的商业区应运而生,“宫南宫北主要是钱庄、土产杂货等商店。”
庙会绵延的商机与民俗
“据说娘娘宫的年货市场源于早年的娘娘宫庙会,成型于康乾年间,兴盛于民国年间。”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高伟说,年货市场主要分布在宫南、宫北大街及娘娘宫院内,并辐射到周边的福神街等街道,影响至今。
此外,在明代宣德二年兴建玉皇阁,每年正月初九的庙会也是天津地区比较著名的民俗活动,而时间更久的就是天津皇会。据民间口传,此会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后来更名为“皇会”,它有严格规定的庙会形式,其中的表演内容包括净街、门幡、太狮、捷兽、中幡、挎鼓、扛箱、重落、拾不闲、法鼓、旱船、秧歌、花鼓、绣球、宝鼎、宝辇、銮驾、接香、灯亭、接驾、华盖宝伞、顶马、报事灵童、日罩、灯扇、大乐、高跷等几十种,凝聚了天津民间技艺的精华。传统的“出会”是由康熙年间官方倡议所定,统一为四天,据说,连天后娘娘的家乡福建地区的航户,也纷纷押运货船来津赶会。
基于这绵延数百年的传统民风民俗,2001年4月首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当时,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让天津的特色传统文化,不仅成为当时交流的纽带,一系列商贸活动也取得丰硕成果。
天津有拴娃娃的旧俗,娃娃大哥们就在天后宫被“抱回家”,也正因此,在天后宫有着香客“女尊男卑”的独特现象。
1986年元旦建成开业的天津古文化街,更是因为商业、文化的雄厚底蕴,一跃成为天津地标。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始建于1913年的通庆里、和严复相关的天演广场等也展现新面貌。
虽然没有拴娃娃的习俗了,但正月初六、正月十六来古文化街遛一遛,成为天津的重要年俗,而这种遛一遛、逛一逛的习惯,以经蔓延到天津的各个节假日了。
新报记者 单炜炜